跳到主要內容區

實踐人本交通設計 中山大學攜手雄女、行促會打造「腳踏車朝聖之路」

發佈日期: 2025-10-13
【公事所提供】從捷運站到校門口,短短幾百公尺的路程,卻可能是一段「與車爭道」的驚險旅程。為了讓更多學生能安全通學,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計畫」與高雄女中攜手合作,結合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共同舉辦「讓腳踏車通勤族安全到校吧!打造腳踏車朝聖之路培力工作坊」,以青年視角重新想像城市交通的友善樣貌。

這場活動的起點來自雄女學生的日常經驗──從中央公園捷運站至校門口的五福路車流密集、缺乏腳踏車道,學生常需與汽機車爭道。為了改變這樣的現況,中山大學團隊與雄女師生共同設計出這場跨校、跨領域的實作課程,透過公民教育與參與式規劃,引導青年從問題觀察到實際提案,用知識和創意介入公共議題。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共學計畫主持人彭渰雯指出,非常欣慰看到雄女學生主動提出公共議題並採取行動,這正是中山大學長期推動「學用合一、公民行動」的最佳示範。她指出,這樣的合作不僅讓高中生理解城市治理的過程,也呼應中山大學推動的「社會實踐大學」精神,將學術研究轉化為具體社會行動,助力城市永續發展。高雄女中校長鄭文儀也肯定學生在中山大學團隊協助下展現的行動力,認為青年走進社會現場、學習公民參與,是教育最有力量的延伸。

本次活動由行促會理事長林于凱主講「公民參與與社區溝通」,引導學生理解街道改造不僅是設計問題,更是社區共識的過程;隨後由中山大學合作講師賴昱愷介紹「人本交通」理念與「道路瘦身」、「街道分級」等最新設計手法,讓學生理解安全、效率與環境並重的交通哲學。

此外,學生也在中山大學師生陪同下進行「現地踏查」,沿著五福圓環到雄女校門的路段實地觀察車流,記錄問題與潛在風險,並在回到教室後以地圖與比例尺繪製理想腳踏車道設計圖。這不只是一次「模擬設計」練習,更是一場青年版的城市共創實驗。

在成果發表階段,學生們一一展示設計方案,並接受高雄市交通局與工務局代表的回饋。交通局長張淑娟特別肯定中山大學與學生共同發起的公民行動,表示未來將把這些構想納入後續交通安全規劃,讓「青年提案」不只是理想,而能成為城市進步的動力。

中山大學學生也全程參與協助。人科學程大三生柳冠宇說,這次活動讓他重新看見單車族在交通系統中的弱勢,「當我們學會從他人角度思考,城市就會變得更包容。」學生顏紹育則感嘆,從課堂知識到社區行動的轉化,是一次深刻的公民學習。

行促會秘書長簡子祥在總結時表示,這場工作坊的最大意義,不僅是培養學生的道路安全意識,更是中山大學以教育推動社會創新的縮影,「透過青年、學界與社區的連結,我們正在實踐一種真正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模式。」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