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打造2科技農機具 中山大技轉量產(自由時報)
2023-06-06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去年嘉義農機展、今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
農民福音!中山大學技轉二科技農機具(台灣新生報)
2023-06-06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並降低農業勞動負擔,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二○二二年嘉義農機展、二○二三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提升效率 中山大學打造水蓮種植、農噴電動機具(中央社)
2023-06-05
為解決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等問題,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團隊,打造2款省力機具,提高水蓮種植和農藥噴灑效率,現在已簽約技轉,即將量產。
中山大學開發省力自動種植機 農友不必再彎腰種水蓮(聯合報)
2023-06-05
農業勞動力近年短缺且老化,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研究團隊發現此一隱憂,導入高科技打造一款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去年起獲邀參展,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所開發的省力機具也替智慧農業開拓新里程。
農民福音!中山大學技轉2科技農機具(台灣好報)
2023-06-05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並降低農業勞動負擔,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中山大學開發自動種植機 農友不必再彎腰種水蓮(人間福報)
2023-06-05
農業勞動力近年短缺且老化,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研究團隊發現此一隱憂,導入高科技打造一款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去年起獲邀參展,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所開發的省力機具也替智慧農業開拓新里程。
中山大學技轉2科技農機具減輕農民負擔(三星傳媒)
2023-06-05
為解決臺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並降低農業勞動負擔,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臺灣智慧農業升級。
種水蓮不用彎腰 中山大學技轉2科技農機(大紀元)
2023-06-05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研發「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不僅省時、省力及省工,也保障農民健康。兩項專利成果在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種水蓮、溫網室灑藥 中山大學技轉2省力農機具(自由時報)
2023-06-05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
農民福音! 中山大學技轉2科技農機具(今傳媒)
2023-06-05
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並降低農業勞動負擔,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強化國際合作 中山攜根特大學辦雙邊研討會(1111大學網)
2023-06-05
暌違三年,國立中山大學與比利時根特大學(University of Ghent, UGent)第二屆雙邊學術研討會(2023 NSYSU-UGent 2nd Bilateral Workshop)移師中山大學舉辦。兩天的工作坊深入討論教育、海洋生物科技與資源及管理科學領域,並實體參訪中山大學氣膠科學、水下載具、晶體及智慧電子商務四個研究中心。雙方於會中正式簽署全校型合作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並代表雙邊文學院、管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及工學院續簽學生交流協議合約,強化中山與根特大學研究交流與國際合作。
中山大學技轉兩科技農機具 降低農業勞動負擔(中華新聞雲)
2023-06-05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嘉義農機展、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盼能成為第一線耕作農民的福音,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有一項技術,它讓 IBM 早在 20 年前就積極投入,稱霸 CPU 市場多年的 Intel 也早已投資這項技術超過10年的時間,中國更是將它視做半導體發展突圍的武器,而以色列也把它列為其國家科技發展重要項目之一。這項技術對一般人而言顯得陌生,但卻吸引 Apple、NVIDIA、台積電等巨頭公司近年來陸續投入研發打造,它就是集 20 世紀兩大最重要的發明「矽積體電路」與「半導體雷射」大成的「矽光子」。「這是個革命!」投入矽光子研究領域已長達 10 年的國立中山大學光電系教授洪勇智是這麼看矽光子技術帶來的變革。他以過去 30 年,一般家用網路從撥接,發展至 ADSL,再到光纖為例說明科技的演進反映了各式應用驅動的頻寬和網速需求。
中山大學研發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車,助力台灣農業升級!(勁報)
2023-06-05
〔勁報-記者蔡宗武/高雄報導〕為解決台灣農業人力短缺與勞動力老化的隱憂,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率領研發團隊,導入高科技智慧農業,打造省力機具—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兩項專利成果於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中受邀展示,並與農機公司簽約技轉量產,促進台灣智慧農業升級。
中山大學機電系副教授林韋至領軍團隊 開發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鮮週報)
2023-06-05
國立中山大學機械與機電工程系副教授林韋至領軍團隊導入智慧農業科技,打造水蓮電動種植機與農用電動噴灑作業車,並受邀參與2022年嘉義農機展、2023年高雄智慧城市展,還簽約技轉農機業者量產,期能促進智慧農業升級。
自由日日Shoot》環署:AQI、空品法分別參考美、歐 概念不同(自由時報)
2023-06-05
學者及環團認為空氣品質指標(AQI)臭氧八小時分級標準與空品法規標準不一致,恐難預警民眾防範,環保署回應前者參考美國AQI標準,後者依照歐盟的標準值制定,兩者在概念上不太一樣。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袁中新指出,AQI指標的顏色分級制度是民眾參考當天空品對健康影響的重要依據,但現行作法可能在臭氧已達法規訂定的空污標準,AQI指標卻仍維持在黃色普通等級,無法達到預警目的,建議環保署修正臭氧八小時的AQI標準,改為與空氣品質標準法規一致。
自由日日Shoot》學者:臭氧AQI寬鬆難預警/改善率僅7% 躍升指標污染物(自由時報)
2023-06-05
過去常被視為空品不良元凶的細懸浮微粒(PM2.5),近五年下降逾三成,反觀臭氧(O3)改善率僅七%,減幅為六大空污物最低,躍升為新一代主要指標污染物。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袁中新指出,臭氧管制已成空污管制的重中之重,但每個地區形成臭氧原因皆不相同,例如北部及東部是汽機車排放氮氧化物(NOx)造成,中南部則是因石化業、塗裝業等工廠林立,製程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經光照形成,建議環保署依各地臭氧成因進行空污防制,才能對症下藥。
集保董座朱漢強請辭 總經理陳德鄉暫代(工商時報)
2023-06-05
集保董事長朱漢強因個人生涯因素請辭,一併辭去基富通董事長一職。據了解,集保5日召開臨時董事會,將通過由集保總經理陳德鄉暫代職務。陳德鄉學經歷完備,是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近幾年隨國際金融永續議題潮流,陳德鄉擔任過櫃買債券部經理,研究法規建立修改等,推動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等新金融商品績效斐然,先後升任櫃買中心主任祕書、副總等職務,證券市場歷練豐富,2022年9月獲擢升為集保總經理。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6月3、4日在台北市舉行2023海洋保育面面觀研討會,主題定為潔淨海洋與健康棲地,6月4日聚焦「30x30目標實踐之路」與「臺灣生態系監測」兩子題。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張懿分享評估台灣45處保護區成效結果。
教育外交出擊!我國與美國德州舉行半導體人才培育論壇(自由時報)
2023-06-03
我國與美國德州舉行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論壇,教育部政次劉孟奇率我國設有半導體研究學院的6所國立大學校長與副校長參與,與德州70位產官學代表、18所大學代表交流,規模之大屬歷年罕見。我國6所設有半導體學院的大學包括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台大副校長丁詩同、陽明交大副校長蔚順華、中山大學副校長郭志文、台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楊士萱、成大智慧半導體及永續製學院副院長江孟學,在論壇中說明各校的半導體人才培育與產學合作特色。
暌違三年 國立中山大學與比利時根特大學舉辦第二屆雙邊學術研討會(大成報)
2023-06-03
(2023 NSYSU-UGent 2nd Bilateral Workshop)移師中山大學舉辦。兩天的工作坊深入討論教育、海洋生物科技與資源及管理科學領域,並實體參訪中山大學氣膠科學、水下載具、晶體及智慧電子商務四個研究中心。雙方於會中正式簽署全校型合作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並代表雙邊文學院、管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及工學院續簽學生交流協議合約,強化中山與根特大學研究交流與國際合作。
澎湖縣長初選失利 陳慧玲任南服中心副執行長(聯合報)
2023-06-02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昨再增補一位副執行長陳慧玲。陳慧玲是澎湖縣馬公市人,高雄媳婦,畢業於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第18屆、第19屆澎湖縣議員、澎湖縣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澎湖縣馬公市代表會第9屆市民代表、民進黨推薦第7屆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民進黨澎湖縣黨部主委,歷練完整。
科技探索視角大不同 聲納發掘新海洋(民視新聞網)
2023-06-02
海底中的光線只能進到海洋淺層,因此科學家必須依靠「聲納」去瞭解海洋世界。事實上,人類對海洋世界的認識只有百分之十,汪洋大海還有許多奇特現象等待發掘,像是海裡有所謂的「海洋雪」,它不僅是底棲生物的營養來源,更是探測氣候變遷的重要依據。邱永盛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副教授說,「海洋聲學其實就是人類在海洋裡頭,利用聲音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人類為了要瞭解海水以下的事情,你要用的方式是聲音,所以你要海洋要把它照亮,靠的是聲納。」洪慶章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說,「浮游植物跟浮游動物死亡的時候,牠就會慢慢的下沉,有點像冬天裡面下大雪一樣,所以那時候科學家發現了這個時候,就把它叫做海洋雪。」
因應產線及退休人力需求 中鋼招募243名新進人員(中央社)
2023-06-01
中鋼公司今天宣布,為因應產線及退休人力需求,今年委託國立中山大學辦理新進人員甄試,公開招募243名新進人員,包括師級職位59名、員級職位184名。
2023大師論壇/蔡總統:台灣的資本市場體質非常健康(經濟日報)
2023-06-01
為了因應這些新的發展,政府在人才培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我們已經和政治大學、中山大學進行合作,設立國際金融學院,培育更多高階的國際金融人才。
前澎湖縣議員陳慧玲 6/1就任政院南服中心副執行長(中央社)
2023-06-01
陳慧玲為澎湖縣馬公市人,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曾任第18屆、第19屆澎湖縣議員、澎湖縣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澎湖縣馬公市代表會第9屆市民代表、民進黨推薦第7屆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民進黨澎湖縣黨部主任委員。
因應產線、退休人力需求 中鋼招募新世代中鋼人(風傳媒)
2023-06-01
為因應產線及退休人力需求,中鋼公司今年委託國立中山大學辦理新進人員甄試,公開招募 243 名新進人員,包括師級職位59名、員級職位184名,報名期間自112年6月1日上午9時起至6月14日下午5時止。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最新發明搶先看(台灣產經新聞)
2023-06-01
國立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最新發明品,可自行分解的環保塑膠,即將參加「2023日本JDIE真夏設計創意暨發明展」。這個展覽是由世界發明智慧財產聯盟總會(World Inven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ssociations,WIIPA)和Chizai 株式會社共同統籌舉辦,同時,台灣發明商品促進協會將負責執行台灣的參展事務。
中山大學攜手比利時根特大學合辦第二屆雙邊學術研討會 簽約合作深化4學院交流(鮮週報)
2023-06-01
比利時根特大學(UGent)第二屆雙邊學術研討會(2023 NSYSU-UGent 2nd Bilateral Workshop)暌違三年移師國立中山大學舉行,兩天議程兼採實體及線上兩方式,深入討論教育、海洋生物科技與資源及管理科學等領域,並參訪中山大學氣膠科學、水下載具、晶體及智慧電子商務等4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余明隆(圖一中)並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長Guido Van Huylenbroeck(圖一右)簽訂全校型合作備忘錄(MOU),也代表文、工、管理、社會科學等學院學生續簽交流協議,強化雙邊研究交流及國際合作,中山大學國際長周明奇(圖一左)、研發長王朝欽、研發處全球學術合作中心主任蔣酉旺、根特大學東亞組主任Luc Taerwe、組長Inge Mangelschots、根特大學北京分校代表Zhang Chi,及海洋學院代表Annelies Declercq等人見證。
豆眼鰭尾鯙!無眼魚淡水現蹤(大愛新聞)
2023-05-31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師生與國際團隊,發現一種咖啡色小型鯙科魚類,因為生活在幾乎無光的洞穴中,眼睛比例極小,有些單側眼睛已消失,命名為「豆眼鰭尾鯙」,罕見在淡水層出現鯙科魚類,重大發現獲得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