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自我科學地圖 中山大學助力女高中生探索未來




















【教育所/師培中心提供】2025為國際量子年,國立中山大學舉辦「奇聚科學夢:女孩探索未來」科普活動,由師資培育中心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科普活動計畫」補助,攜手台灣物理學會、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與物理學系第二度辦理。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師培中心暨教育所助理教授張宇慧帶領來自物理系所、教育所等19名學生及師資生組成籌備團隊,偕同台灣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郭建成,以「物理學家如何思考」為主軸,聚焦女性在物理學習與科學職涯中的發展。活動聚集19所高中共33位高中女生齊聚一堂,一同思索和想像科學職涯的可能樣貌,構築對量子力學發展脈絡的認識。
「奇聚科學夢:女孩探索未來」在破冰交流中揭開序幕,學員們打破初識的拘謹,分享各自的參與動機。隨後延續往年的活動理念,由研究所學姊們各自分享在海洋物理、超導、生物物理、天文等領域的研究和學習經驗,再接棒由學者帶來成長歷程與職涯經驗反思,讓不同世代女性都有機會成為典範角色,激勵年輕女力持續發光。活動也進行實作實驗和探究活動,學員在操作量子井字棋、繞射實驗和釐清時空背景的任務中進行物理思考,最後透過繪製科學地圖反思科學學習歷程、彼此交流分享,以此總結一日所學。
在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學思歷程分享中,四位研究所及學士班高年級學生以小組方式與高中生近距離對話,領域上至天文、下至海洋;微如超導、廣如生物,除了與高中生分享研究的熱忱,也鼓勵高中生豐富對物理研究的想像。分享中學員們也針對物理知識、大學專業課程、科系差異、家庭背景等提出問題,互相交流討論。
活動特別邀請來自淡江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潘璽安、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耿慧與高中女生分享職涯經驗。潘璽安除提及自身留學經驗與職場觀察,也分享自身的科學興趣啟蒙。從參加周末班的經驗中培養出「承諾想學,就必須持之以恆地對自己負責」,到影響走上科學之路的關鍵人物——用故事串起數學,讓公式顯得順理成章的中學數學老師,對比不同班的雙胞胎姊妹的際遇,指出「後天影響大於天生」,鼓勵學員以自信的態度面對數學及物理的學習,並及早規劃未來。
林耿慧則描繪自身的職業選擇,不同於其他同學追求醫科,她對物理的熱情,來自於能幫助拆解現象、發現背後的問題。以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為例,誰能想到蘋果下落跟月球公轉居然同屬一種物理機制?她也以自身國中時家政課被教導女生要「端莊」的經驗指出性別在社會期待和家庭教養上的差異,鼓勵高中女生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怎麼想,勇於追尋自己的熱情、活出屬於自己獨有的樣貌。
活動總召、中山物理系學生廖予新提到,這是第二次參與科普活動並嘗試協調活動籌備與分工,對團隊理念有更深的體悟。過程除學習到團隊之間的溝通外,也開始認識到如何保持彈性及開放的態度,以應對過程中始料未及的狀況。感謝老師、學長姊和學妹共同造就團隊第二次辦理活動的成功。
計畫主持人張宇慧表示,學校學習科學的過程容易感到挫折或是被分數否定,辦理活動便是想喚起高中生逐漸消磨的熱情,「不要忘記妳曾經是那麼喜歡思考科學問題」。凝聚喜愛科學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多一個機會認識校外的科學夥伴,知道大家一同在這條路上努力,是現階段缺乏但重要且值得被肯定的過程。她也提到,認識並培養性別意識也是其中之一,她引述林耿慧研究員所言,若是能有越多人加入,就可以替女性投入科學撐出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公共事務組編修)
「奇聚科學夢:女孩探索未來」在破冰交流中揭開序幕,學員們打破初識的拘謹,分享各自的參與動機。隨後延續往年的活動理念,由研究所學姊們各自分享在海洋物理、超導、生物物理、天文等領域的研究和學習經驗,再接棒由學者帶來成長歷程與職涯經驗反思,讓不同世代女性都有機會成為典範角色,激勵年輕女力持續發光。活動也進行實作實驗和探究活動,學員在操作量子井字棋、繞射實驗和釐清時空背景的任務中進行物理思考,最後透過繪製科學地圖反思科學學習歷程、彼此交流分享,以此總結一日所學。
在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學思歷程分享中,四位研究所及學士班高年級學生以小組方式與高中生近距離對話,領域上至天文、下至海洋;微如超導、廣如生物,除了與高中生分享研究的熱忱,也鼓勵高中生豐富對物理研究的想像。分享中學員們也針對物理知識、大學專業課程、科系差異、家庭背景等提出問題,互相交流討論。
活動特別邀請來自淡江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潘璽安、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林耿慧與高中女生分享職涯經驗。潘璽安除提及自身留學經驗與職場觀察,也分享自身的科學興趣啟蒙。從參加周末班的經驗中培養出「承諾想學,就必須持之以恆地對自己負責」,到影響走上科學之路的關鍵人物——用故事串起數學,讓公式顯得順理成章的中學數學老師,對比不同班的雙胞胎姊妹的際遇,指出「後天影響大於天生」,鼓勵學員以自信的態度面對數學及物理的學習,並及早規劃未來。
林耿慧則描繪自身的職業選擇,不同於其他同學追求醫科,她對物理的熱情,來自於能幫助拆解現象、發現背後的問題。以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為例,誰能想到蘋果下落跟月球公轉居然同屬一種物理機制?她也以自身國中時家政課被教導女生要「端莊」的經驗指出性別在社會期待和家庭教養上的差異,鼓勵高中女生不要太過在意別人怎麼想,勇於追尋自己的熱情、活出屬於自己獨有的樣貌。
活動總召、中山物理系學生廖予新提到,這是第二次參與科普活動並嘗試協調活動籌備與分工,對團隊理念有更深的體悟。過程除學習到團隊之間的溝通外,也開始認識到如何保持彈性及開放的態度,以應對過程中始料未及的狀況。感謝老師、學長姊和學妹共同造就團隊第二次辦理活動的成功。
計畫主持人張宇慧表示,學校學習科學的過程容易感到挫折或是被分數否定,辦理活動便是想喚起高中生逐漸消磨的熱情,「不要忘記妳曾經是那麼喜歡思考科學問題」。凝聚喜愛科學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多一個機會認識校外的科學夥伴,知道大家一同在這條路上努力,是現階段缺乏但重要且值得被肯定的過程。她也提到,認識並培養性別意識也是其中之一,她引述林耿慧研究員所言,若是能有越多人加入,就可以替女性投入科學撐出更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