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教育結合儒家文化 高階EMI教師培訓深化教學能力
【教發中心提供】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邀請美國在台協會駐校英語研究員馬文(Wen Ma)擔任高階EMI教師培訓工作坊講師。在兩天兩場工作坊中,他分析美式與儒家教育的不同和歷史發展,並分享EMI教學策略與觀課評估工具,共有40人次參加。
擁有超過30年教學經驗的馬文現為美國萊莫恩學院(Le Moyne College)教育學系教授,專長包含東西方學習文化及教師培訓。第一場工作坊以「Paradigm Shift: Moving from What Content to Teach to How to Help Students Learn」為題。他表示,相對於儒家教育強調基礎知識的紮實掌握,美式教育在傳授知識外也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解決問題等能力。典型的課堂討論反映了「詢問-回答-評價」(inquire–respond–evaluate, IRE)的參與模式,學生的談話主要侷限於,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再進行簡短文字回答,這些回答通常可以被判斷為「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最後進行簡短的教師評語。例如老師問:「哥倫布什麼時候發現美洲?」學生回答:「1492年」,教師評語說:「正確。」針對此典型討論,馬文建議教師可以吸收或複述(uptake or revoice)學生的回答,將學生答案中的某些關鍵字重新表述為更高層次的問題,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在第二場「Playing Dual Responsibilities: Integrating Disciplinary Expertise and Peer Mentoring」工作坊中,馬文強調教師應提供學生適合發展、具文化包容性的素養環境,讓所有學生成長為終身學習者。他鼓勵教師使用「Think–Pair–Share」、蘇格拉底式提問與KWL(+Q)(know, want-to-know, learned, and questions)等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複雜的想法或反思其對議題的潛在預設,同時向教師說明教學觀課可以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工具。其中,他也特別分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生教學候選人職前評估表(Candidate Preservice Assessment of Student Teaching Form)」,建議可與中山大學現行觀課表一同供教師參考,期勉教師能藉由觀課持續精進自己的教學。
透過兩天的工作坊,馬文強調在推行EMI教學時,不應只是簡單複製任何一種教育模式,可融合美國教育的創新理念與儒家文化的特性,創造適合台灣學術與文化環境的教學模式。在EMI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整合自身學科專業知識,也可與同儕互相學習精進,幫助學生在全英語教學環境中獲得學習成就。
國立中山大學自110學年度起與美國在台協會合作,除了為教師提供EMI工作坊與教學諮詢服務,也為學生與行政人員安排英語增能課程。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雙語教育資源中心致力於協助教師精進全英授課能力,除了每學期舉辦多場EMI教師培訓工作坊,更提供教學觀課與教學諮詢服務,歡迎全台EMI教師申請,藉由同儕與專家的回饋讓教學方法更上一層樓。
(公共事務組編修)
擁有超過30年教學經驗的馬文現為美國萊莫恩學院(Le Moyne College)教育學系教授,專長包含東西方學習文化及教師培訓。第一場工作坊以「Paradigm Shift: Moving from What Content to Teach to How to Help Students Learn」為題。他表示,相對於儒家教育強調基礎知識的紮實掌握,美式教育在傳授知識外也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解決問題等能力。典型的課堂討論反映了「詢問-回答-評價」(inquire–respond–evaluate, IRE)的參與模式,學生的談話主要侷限於,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再進行簡短文字回答,這些回答通常可以被判斷為「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最後進行簡短的教師評語。例如老師問:「哥倫布什麼時候發現美洲?」學生回答:「1492年」,教師評語說:「正確。」針對此典型討論,馬文建議教師可以吸收或複述(uptake or revoice)學生的回答,將學生答案中的某些關鍵字重新表述為更高層次的問題,以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
在第二場「Playing Dual Responsibilities: Integrating Disciplinary Expertise and Peer Mentoring」工作坊中,馬文強調教師應提供學生適合發展、具文化包容性的素養環境,讓所有學生成長為終身學習者。他鼓勵教師使用「Think–Pair–Share」、蘇格拉底式提問與KWL(+Q)(know, want-to-know, learned, and questions)等討論方法,引導學生探索複雜的想法或反思其對議題的潛在預設,同時向教師說明教學觀課可以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工具。其中,他也特別分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生教學候選人職前評估表(Candidate Preservice Assessment of Student Teaching Form)」,建議可與中山大學現行觀課表一同供教師參考,期勉教師能藉由觀課持續精進自己的教學。
透過兩天的工作坊,馬文強調在推行EMI教學時,不應只是簡單複製任何一種教育模式,可融合美國教育的創新理念與儒家文化的特性,創造適合台灣學術與文化環境的教學模式。在EMI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需整合自身學科專業知識,也可與同儕互相學習精進,幫助學生在全英語教學環境中獲得學習成就。
國立中山大學自110學年度起與美國在台協會合作,除了為教師提供EMI工作坊與教學諮詢服務,也為學生與行政人員安排英語增能課程。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雙語教育資源中心致力於協助教師精進全英授課能力,除了每學期舉辦多場EMI教師培訓工作坊,更提供教學觀課與教學諮詢服務,歡迎全台EMI教師申請,藉由同儕與專家的回饋讓教學方法更上一層樓。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