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他者」古今視野 中山攜手根特大學辦國際工作坊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在「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潛力國際研究群計畫支持下,舉行「如何思考『他者』——串連古今的視野」國際學術工作坊。工作坊集合人文研究中心、中國文學系及比利時根特大學等國內外學者,聚焦「他者」議題,從不同的視角詮釋「他者」在宗教、文學、政治思想的延伸意義。
當代人文領域正處於轉折時刻,人們不斷思考「人/物」、「自己/他者」、「內/外」、「古/今」等框架。在跨學術領域、跨界、跨時代的基礎上,牽涉自己與他者、人類與異類、人與環境等議題。在不同文化及時代中,古今中外人們對「他者」的理解和詮釋經歷著什麼變化?探討此議題必須考慮從古到今「異」、「己」之間的多樣關係——張力、拉扯、吸納、涵融、溝通等。此次會議兼及思想、文學、佛學等研究領域,探討「他者」在古典及近現代文獻中的詮釋歷史,及其意義與價值。
首日會議主要以佛學為主題展開討論。比利時根特大學Ann Heirman教授帶領大家進入中古時期佛教戒律的世界,其論文〈Ants Living in Buddhist Monasteries: between India and China〉,以「incidentals」(即「不明顯的細節」)概念,探索此時期佛教僧人對螞蟻的描寫和詮釋。此議題並非單純聚焦螞蟻的形象,更深入探究僧人對螞蟻的不同態度——恐懼、煩惱、迴避、保護等。Heirman教授以佛教律藏經典為主要文本,思考螞蟻是否具備行動力、意識等,諸多記載皆牽涉因果報應、業力的問題,考慮螞蟻對僧人造成的意義。
中山大學中文系謝薇娜助理教授也研究中古時期古典文學與佛教中「他者」的議題,她探索六朝和唐代文獻裡動植物的分類及相關的博物想像。論文〈Imagination of Nature: “The Other” in Chinese Medieval Paradigms of Animals and Plants〉介紹了中國古代博物學的概念,重點討論古代人對「物」的思考和理解,文章也分析了古代書籍中動植物分類的模式和意義,此分類方式正反映當時人的世界觀。佛教進入中土後,影響了時人對「他者」、動植物的思考、解釋與看法,世界觀經歷鉅變。針對此議題,謝薇娜教授以中古時期佛教集為材料,詮釋當中的動植物形象與想像的關聯,並總結影響此時期對動植物想像的複雜與關鍵因素。
中山大學哲學所越建東所長以「台灣佛教「實修佛學」之推行」分享了「實修」在當代台灣佛教的意義,即以學術兼顧禪修的佛學方法。越教授首先介紹中、印佛教祖師著作,當中充滿「實修佛學」的精神;也提到佛教特殊的「任運」、「感通」智慧,乃通過實修而產生。此作為知識的來源,有助於學術創新。他舉高僧作品、傳記為例,解釋佛教智慧的作用,使聽眾重新思考佛學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
次日根特大學Bart Dessein教授發表〈Othering and Silent Pragmatism〉一文,聚焦中國歷史,探討華人對非華人的思考與描寫,並延伸討論漢人與「他者」互動的特色。Dessein教授舉先秦諸子為例,探索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的考量,論文指出從周代以來,華人就將「他者」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他以不同時代的文獻為依據,發現自古代到現代,中國歷史都充滿著「benign pluralism(良性多元性)」的例子,即同時存在諸多「他者」。Dessein教授指出此態度基於「silent pragmatism(寂靜實踐主義)」,即以實踐主義為主要的意識形態,從而對待別的文化和意識,這奠基了華人將「他者」容納到「自己」的原理。
政治大學中文系涂艷秋教授分享僧、俗的交涉,其以中古佛僧傳記為基本文獻,思考「他者」的議題。具體來說,涂教授的論文處理《高僧傳.義解篇》中有關僧俗交涉的層面,由講經說法、僧人管理、參政宴飲的邀請與生命慧命的互濟四方面探討。首先,講經方面說明六朝講經說法的特色,再提到俗士干預下講經的轉變。其次,僧人管理方面亦可發現僧團自有一套嚴格的戒律,但由於僧人不必服兵役與徭役,又不必納稅,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財源與兵源,所以歷代君主無不介入其中,或設立僧官,或直接整頓僧人。第三,由於僧俗密切的互動,俗士往往主動邀請僧人講經說法,也邀請他們進入宴飲的世界一起賦詩詠歌。當他們發現僧人當中有不少治國的幹才時,往往也會邀請他們提出建言,或邀請他們參與政務;最後則是僧人以大無畏的精神守護俗士的生命與尊嚴,俗士則以智慧與才華幫助僧人整治佛經延續慧命,如此的僧俗交涉,交會出中國早期佛教世界最令人動容的一幕。
中山中文系顧永光助理教授討論當代香港文學中「他者」的展現,其論文〈Heteroglossia and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in 21st century cantophone literature〉從語言運用角度,探索異語的特色。他從「距離」的字源開始,思考此與「他者」的關係,分析當代香港文學作品時,引用「polyscriptic(書寫多元模式)」的概念,探索這些涵蓋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如何傳達作者原意,並延伸討論至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等問題。
根特大學Mieke Matthyssen教授則以線上形式參與,分享了最新的研究〈Yuan 緣and yuanfen 緣分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ere serendipity, or predestined causal relation? 〉,Matthyssen教授從心理學角度切入,探究兩個關鍵詞:「緣」及「緣分」,並以文化研究中「rich point」的概念定義之,分析「緣」的字義、歷史和思想背景,指出其在儒家、道家、佛教語境下的意義。最後則探究當代社會對此二概念的詮釋和運用,延伸思考至「自己」與「社會」的複雜心理環境,對「他者」議題提供了獨特的思考角度。
(公共事務組編修)
當代人文領域正處於轉折時刻,人們不斷思考「人/物」、「自己/他者」、「內/外」、「古/今」等框架。在跨學術領域、跨界、跨時代的基礎上,牽涉自己與他者、人類與異類、人與環境等議題。在不同文化及時代中,古今中外人們對「他者」的理解和詮釋經歷著什麼變化?探討此議題必須考慮從古到今「異」、「己」之間的多樣關係——張力、拉扯、吸納、涵融、溝通等。此次會議兼及思想、文學、佛學等研究領域,探討「他者」在古典及近現代文獻中的詮釋歷史,及其意義與價值。
首日會議主要以佛學為主題展開討論。比利時根特大學Ann Heirman教授帶領大家進入中古時期佛教戒律的世界,其論文〈Ants Living in Buddhist Monasteries: between India and China〉,以「incidentals」(即「不明顯的細節」)概念,探索此時期佛教僧人對螞蟻的描寫和詮釋。此議題並非單純聚焦螞蟻的形象,更深入探究僧人對螞蟻的不同態度——恐懼、煩惱、迴避、保護等。Heirman教授以佛教律藏經典為主要文本,思考螞蟻是否具備行動力、意識等,諸多記載皆牽涉因果報應、業力的問題,考慮螞蟻對僧人造成的意義。
中山大學中文系謝薇娜助理教授也研究中古時期古典文學與佛教中「他者」的議題,她探索六朝和唐代文獻裡動植物的分類及相關的博物想像。論文〈Imagination of Nature: “The Other” in Chinese Medieval Paradigms of Animals and Plants〉介紹了中國古代博物學的概念,重點討論古代人對「物」的思考和理解,文章也分析了古代書籍中動植物分類的模式和意義,此分類方式正反映當時人的世界觀。佛教進入中土後,影響了時人對「他者」、動植物的思考、解釋與看法,世界觀經歷鉅變。針對此議題,謝薇娜教授以中古時期佛教集為材料,詮釋當中的動植物形象與想像的關聯,並總結影響此時期對動植物想像的複雜與關鍵因素。
中山大學哲學所越建東所長以「台灣佛教「實修佛學」之推行」分享了「實修」在當代台灣佛教的意義,即以學術兼顧禪修的佛學方法。越教授首先介紹中、印佛教祖師著作,當中充滿「實修佛學」的精神;也提到佛教特殊的「任運」、「感通」智慧,乃通過實修而產生。此作為知識的來源,有助於學術創新。他舉高僧作品、傳記為例,解釋佛教智慧的作用,使聽眾重新思考佛學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
次日根特大學Bart Dessein教授發表〈Othering and Silent Pragmatism〉一文,聚焦中國歷史,探討華人對非華人的思考與描寫,並延伸討論漢人與「他者」互動的特色。Dessein教授舉先秦諸子為例,探索當中以儒家思想為主的考量,論文指出從周代以來,華人就將「他者」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他以不同時代的文獻為依據,發現自古代到現代,中國歷史都充滿著「benign pluralism(良性多元性)」的例子,即同時存在諸多「他者」。Dessein教授指出此態度基於「silent pragmatism(寂靜實踐主義)」,即以實踐主義為主要的意識形態,從而對待別的文化和意識,這奠基了華人將「他者」容納到「自己」的原理。
政治大學中文系涂艷秋教授分享僧、俗的交涉,其以中古佛僧傳記為基本文獻,思考「他者」的議題。具體來說,涂教授的論文處理《高僧傳.義解篇》中有關僧俗交涉的層面,由講經說法、僧人管理、參政宴飲的邀請與生命慧命的互濟四方面探討。首先,講經方面說明六朝講經說法的特色,再提到俗士干預下講經的轉變。其次,僧人管理方面亦可發現僧團自有一套嚴格的戒律,但由於僧人不必服兵役與徭役,又不必納稅,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財源與兵源,所以歷代君主無不介入其中,或設立僧官,或直接整頓僧人。第三,由於僧俗密切的互動,俗士往往主動邀請僧人講經說法,也邀請他們進入宴飲的世界一起賦詩詠歌。當他們發現僧人當中有不少治國的幹才時,往往也會邀請他們提出建言,或邀請他們參與政務;最後則是僧人以大無畏的精神守護俗士的生命與尊嚴,俗士則以智慧與才華幫助僧人整治佛經延續慧命,如此的僧俗交涉,交會出中國早期佛教世界最令人動容的一幕。
中山中文系顧永光助理教授討論當代香港文學中「他者」的展現,其論文〈Heteroglossia and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of 'the other' in 21st century cantophone literature〉從語言運用角度,探索異語的特色。他從「距離」的字源開始,思考此與「他者」的關係,分析當代香港文學作品時,引用「polyscriptic(書寫多元模式)」的概念,探索這些涵蓋不同語言的文學作品如何傳達作者原意,並延伸討論至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等問題。
根特大學Mieke Matthyssen教授則以線上形式參與,分享了最新的研究〈Yuan 緣and yuanfen 緣分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ere serendipity, or predestined causal relation? 〉,Matthyssen教授從心理學角度切入,探究兩個關鍵詞:「緣」及「緣分」,並以文化研究中「rich point」的概念定義之,分析「緣」的字義、歷史和思想背景,指出其在儒家、道家、佛教語境下的意義。最後則探究當代社會對此二概念的詮釋和運用,延伸思考至「自己」與「社會」的複雜心理環境,對「他者」議題提供了獨特的思考角度。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