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力EMI教師增能 中山大學攜手學術交流基金會提升雙語教學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與學術交流基金會(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合作,由英語教學顧問Elayna Ah Puck(歐伊蘭)、David Kim(金大衛)及Effie Chiu(邱翊瑋)帶領3場EMI教師基礎增能工作坊與3場教師社群(chit-chat)。為發展ESP課綱,中心特邀請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國際學者舉辦ESP工作坊,吸引來自10所大專院校共91人次參與,持續穩定地陪伴進行EMI及教學精進的教師,提升教學知能。
Elayna Ah Puck以「Navigating Mixed English Proficiency Levels」為題帶領教師社群,引導教師交流,提及在學生英語程度不同的EMI課堂上,教師的教學需注意哪些細節,社群參加者互相分享經驗,認爲必須事先調查學生的英語程度及先備知識、將不同英語及學科程度的學生分在同一組促進共學、講授時進行多種課堂活動,以輔助學生跟上進度。工作坊則以「Supporting Students' Lecture Comprehension through "Listening Skills"」為主題,Elayna Ah Puck強調教師在EMI課堂上需有意識地調整語言使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EMI並非只是將授課語言從中文轉為英文」,教師需反覆強調重點以加深印象、問問題以刺激思考、並利用重音及概念轉折詞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
David Kim在chit-chat活動先邀請與會教師輪流交換EMI備課、課堂管理、資源運用、及教學技巧等經驗,而後於工作坊「Implementing Alternative Forms of Assessment from Beginning to End」進一步介紹以作業為主的評量方式、評量尺規及回饋技巧。David Kim建議需將研究報告或團體作業拆分為數項小作業,並分別評量作業的各個區間;作業需設定明確的繳交期限,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後完成,並讓學生有機會於課堂上呈現最終成果。評量回饋方面,他建議教師針對內容和整體架構給予評語即可,並可利用提問方式刺激學生思考。教師亦需要以鼓勵性評語肯定學生的努力,最後再針對待加強之處給予建設性建議。
Effie Chiu邀請教師交流分享對AI及其應用在教學上的可能性,以「Leveraging AI in EMI」為題,介紹生成式AI的運作模式、使用技巧,並分享在備課與授課時的不同應用。生成式AI依賴大型語言模型為其提供資料,而為了讓AI參照並生成精確的內容,使用者需要提供盡可能明確的指令;而應用於EMI課堂中,Effie Chiu表示AI的英文閱讀與寫作能力其實十分優秀,教師應培養學生的AI識讀能力,訓練學生給出精確的指令與核實AI生成的內容。Effie Chiu接續示範使用Perplexity AI生成課程大綱與課堂設計,展示人工智能為教師生成初步草稿的能力,可為教師省下許多備課時間。
國際學者Dr. Meredith Doran及Dr. Jacob Rieker開設ESP課程及EMI課程介紹工作坊,提出EML/E(English as a Medium of Learning/Engagement)概念,增強ESP課程及EMI課程間的連結。他們強調「在EMI課程裡,英語不應只是教學的媒介,而是學生參與課程、乃至學習的媒介」,指出雙語課堂上學生面對語言及學科知識的雙重認知負擔;並鼓勵教師以各種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提升學習成效。教師在備課時可嘗試從學生角度進行思考,檢視學生學習策略與能運用的資源,並檢討目前使用的評量方式是否有效。
國立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每學期持續舉辦教師培訓工作坊與雙語教育相關教師增能講座,為大專院校教師提供適時與實用的教學工具與知能。更多活動請參考中心網頁。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