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文學•山海•行旅 臺馬三校中文系工作坊共學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屏東大學中文系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聯合開設共學講座,舉辦「山海島語」工作坊系列活動陸續登場,分別邀請知名作家陳黎、劉克襄暢談文學、在地、自然與歷史人文之間的關係。

陳黎以「山風,海雨,福爾摩沙:我的台灣地誌詩/史地詩書寫」為題分享,他認為詩是以小見大,將史、地、事件結合在一起,猶如一首首微型的,卻悠長的臺灣史詩。陳黎表示歷史就如同一層一層撕開的牆面,比如現在的高雄,剝開之後就是打狗,一層又一層,而他自身就是透過作詩反覆去探尋臺灣的本質並思索認同。

陳黎撕開臺灣這面牆上的壁紙,發現生活中的異質元素,在沒有詩的地方找到詩,將生命中的感動提筆寫作嚴肅和嘻笑的文字遊戲。他的詩充滿著詩人對地方、對歷史、對事件的想像和關懷,書寫的時空跨度從荷西、清領、日治到當下,從家鄉花蓮到整個臺灣,不只是對歷史的想像,陳黎更藉由歷史來思考當下,也認同瘂弦「詩人是永遠的反對者」之說,如〈美麗島站.二零零八〉一詩,從福爾摩沙到美麗島事件,再到現在的美麗島站,過去與現在彷彿不同的線交會,是捷運的紅線與橘線,也是政治的藍線和綠線。

工作坊系列演講也搭配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解憂號火車的新啟發——南迴線鐵道的故事」,由身為鐵道迷的劉克襄和學生們分享南迴鐵路的歷史,早期的藍皮火車有著可以打開的車窗、可對轉的座椅、吊掛在車廂頂的電扇、散發異味的廁所,儘管不如新型火車快速、舒適,但劉克襄認為這樣的火車非常珍貴,應該保存。因為每當乘著緩慢的藍皮火車時,一打開窗便能看見家園,列車一站一站的停靠,總讓他不住地思考過去、未來和現在。劉克襄講述了兩個與南迴線相關的生命故事,分享了在藍皮火車「解憂號」復出前的金崙、多良、枋寮和各個已經消失或現已轉型的小車站,以及車站周邊的部落和產業的樣貌。後來解憂號成功復出轉型,帶動了車站及周邊小鎮和部落的繁榮,這樣的復興也讓劉克襄再度陷入思考,思考南迴線的未來、商業複製的可能性、文化展演等議題。

劉克襄主講「南方的桃花源之旅——陳冠學《田園之秋》的小踏查」,他以親身的踏查經歷向學生分享另一種理解作家和文學作品的方式。劉克襄以陳冠學的《田園之秋》中九月四號及九月十號兩篇文章來講述他親自踏訪旅行的經驗。不只是閱讀文字,陳冠學所提過的台灣南部、他的家鄉、賣地瓜的路徑、搭乘的牛車、地瓜的價格、種類、休耕的作物……等等,劉克襄透過走踏去探尋1982年的過去,觀察現在,發掘人文、地貌的改變。筆直的田間道路依舊,然而曾經兩旁滿滿的甘蔗田如今變成了鳳梨田,陳冠學筆下的田園之秋早已消失。

山海島語系列講座中,兩位作家都以細膩的觀察和豐富的想像,來分享他們對臺灣、對土地和歷史的關懷。工作坊演講師生提問踴躍,許多學生想了解關於踏查的準備、實際走踏的時間。劉克襄表示,他認為走路和公車旅行是最好了解陳冠學、了解作家和作品的方式,不只是閱讀經典,而是透過現場的踏查,使自己能有更多不同的角度思考文學。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