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永不放棄 藝教使命 劇藝系副教授王以亮

發佈日期: 2011-12-15
繪畫的基因要從父輩說起,劇藝系副教授王以亮的父親一共有五個兄弟,其中就有四人曾經站在繪畫的十字路口上,有人當了數學兼體育老師,有人如願成為畫家但後來轉而從商,有人考上師大美術系但婚後搬到加拿大開雜貨店,「早期的台灣繪畫環境並不是很好」,雖然有上一代未能圓夢的遺憾,但家人的觀念還是認為唸書比較重要。

當時的王老師只是喜歡畫畫,到了高三時就一直思考畫畫和未來走的路的問題,經過和三叔的討論,由三叔說服父親,「包括我的第一套畫具也是三叔給的」,從高三時正式進入一位嘉義高中老師的門下才開始學畫,從此才決定未來的走向。「要走進藝術的這條路是很辛苦的」,當王以亮老師進入藝術領域開始,「我就沒放棄過」,雖然學習遇到很多障礙,看到那些從小就是美術科班出身的同學,覺得自己的程度不如人,「但那時候就要自我克服」,王老師認為那是面對自我挑戰的一種障礙,一直到大學、出國,「就這麼一路走下去」。

到義大利學舞台設計的王以亮老師本來想留在義大利發展,當時畫廊把他的作品送去參展,得到波隆那市長藝術金牌獎,算是他的人生中得到的第一個專業肯定。之後受邀到美國展覽,休士頓市長頒給王以亮老師榮譽市民及親善大使的獎狀後,休士頓亞洲文化中心頒予藝術貢獻獎,代表著台灣和美國的交流,也是他在美國受到的肯定。回到台灣之後貢獻所學,王老師在台灣獲得的第一個獎是中正文藝獎西畫獎,讓自己更確定投入這塊領域。

「東方梵谷」的封號對於王以亮主任而言,更加重要的是藝術家朝著自己的目標去努力,當自己的畫作在義大利展出時,被人評論畫作的生命力就像梵谷「燃燒的靈魂」,但王以亮主任認為自己是「旋動的靈魂」,王主任解釋,自旋其實是物理名稱,曾經有物理學家從物理和畫派的關聯性解釋,認為印象派的畫作就像是福朗克量子理論的概念,而王主任的自旋風格正可印證當代物理學的磁場旋轉。喜歡幾何學的王以亮主任喜歡研究拓樸學,「自旋原理就要用拓樸學去解釋」。

一開始回到台灣時王老師想從事劇場工作,但當年的風氣並不盛行,所以轉而從事教育工作,從大葉大學到雲林科大,但是王以亮老師一直覺得自己的位置不僅如此,直到去年知道中山大學需要這方面的師資便來到中山。也因為曾經擔任雲科大藝文中心主任,所以今年接了中山藝文中心主任一職。

  藝術的使命感讓王主任更了解自己的位置,「藝術的眼睛亮起來之後」,就會持續去做,而且會做一輩子。藝術和教育這兩個使命並不衝突,王主任用藝術傳達對地球的愛,愛環境、愛生命,繪畫的創作如此,教育工作也如此,「剛好可以結合在一塊」。來到中山抱著使命感的王主任認為中山劇藝在南台灣很不容易,未來很希望和系上的老師同心協力打造出南台灣指標,因此在教學上有很大的著力,另一個部分則是藝文中心,結合行政、通識教育、環境教育,加強第一線的溝通,個人創作的部分會將劇場藝術跟科技做連結。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