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每艘漁船的出航,都是一場華麗鋪張的盛會,漁船掛滿的「大漁旗」除了集氣預祝豐收,也乘載了岸邊等待的親友團殷盼。繪製大漁旗的技藝隨時代沒落,昨天港都旗津的中山大學10名教職員組團來到宜蘭南方澳,向在地文史人士學習大漁旗技藝,發現原來兩地的港口文化一脈相承。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瑋表示,早期南方澳新造的漁船下水時,為表祝賀之意,親朋好友及協力廠商,都會訂製「大漁旗」送給船東掛在新船上,「大漁」為日文漢字,即「漁獲豐收」之意,大漁旗上通常會有浪花與魚的圖案,並寫著「祝大漁、祝滿載」大字,另外還會落上下款,是當時討海人相互之間情義相挺的標誌。
過去大漁旗由手繪而成,但自民國70年起電腦印刷普及,手繪旗幟漸漸退燒,改由絹印和網版製作,色彩更為鮮明精緻,卻一成不變,少了手繪的溫度。
位於高雄旗津港邊的中山大學教職員組成社區文史調查小組,配合教育部的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盼能為漸凋零的社區找出路,過去他們就近投入旗津舢舨船的復興再造有成,想進一步認識大漁旗的製作,可惜當地繪製師傅已經過世,得知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在南方澳開辦大漁旗手作教學,便組團前來。
廖大瑋教導學員以環保又天然的「糯米糊防染工法」繪製大漁旗,隔開不同顏色,待顏料乾掉後就可以除去糯米糊,成為畫作的邊緣描線,失傳的技藝再度被找回。
參與體驗的計畫研究助理李怡志說,來一趟南方澳發現和旗津漁港有不少共同之處,漁船習俗也一脈相承。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瑋表示,早期南方澳新造的漁船下水時,為表祝賀之意,親朋好友及協力廠商,都會訂製「大漁旗」送給船東掛在新船上,「大漁」為日文漢字,即「漁獲豐收」之意,大漁旗上通常會有浪花與魚的圖案,並寫著「祝大漁、祝滿載」大字,另外還會落上下款,是當時討海人相互之間情義相挺的標誌。
過去大漁旗由手繪而成,但自民國70年起電腦印刷普及,手繪旗幟漸漸退燒,改由絹印和網版製作,色彩更為鮮明精緻,卻一成不變,少了手繪的溫度。
位於高雄旗津港邊的中山大學教職員組成社區文史調查小組,配合教育部的邊緣社區認同再造計畫,盼能為漸凋零的社區找出路,過去他們就近投入旗津舢舨船的復興再造有成,想進一步認識大漁旗的製作,可惜當地繪製師傅已經過世,得知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在南方澳開辦大漁旗手作教學,便組團前來。
廖大瑋教導學員以環保又天然的「糯米糊防染工法」繪製大漁旗,隔開不同顏色,待顏料乾掉後就可以除去糯米糊,成為畫作的邊緣描線,失傳的技藝再度被找回。
參與體驗的計畫研究助理李怡志說,來一趟南方澳發現和旗津漁港有不少共同之處,漁船習俗也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