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選集(聯合報)

作家向陽、林黛嫚和蕭蕭合編《台灣現代文選》(三民版),開宗明義表示:「除提供大學院校作為現代文學的教材之外,也期待能提供各年齡層的普遍讀者閱讀。」三位作家皆在大學院校教授現代文學課程,分別負責散文、新詩和小說選集。近年坊間出現不少文選集,並能當作大學院校教材之用的,不在少數。

現代文學選集

敲開世界大門

早在民國七十二年,在台灣大學外文系任教的齊邦媛及詩人余光中等,便編選《中國現代文學選集》(爾雅版),共分詩、散文和小說三卷,成為大學院校最常採用的現代文學教本。小說卷選入林海音、朱西甯、白先勇、王文興、黃春明、施叔青、林懷民和李永平等人作品,都是當代之選。素有台灣文壇知音的齊邦媛復於民國八十八年再度出馬編選《中英對照讀台灣小說》(天下遠見版),將王鼎鈞、鄭清文、張曉風等十篇名家作品,以英譯對照的方式呈現,希望用台灣文學敲開世界大門。

亦在大學開課的作家平路、陳義芝、白靈、李瑞騰踵旋其後,針對台灣光復後出生的作家,以作品發表於民國六十七到八十七年二十年間為時間軸,民國八十七年分別主編《小說二十家》、《散文二十家》、《新詩二十家》和《評論二十家》(九歌版)。將選集時距拉大,新生代作家學者鍾怡雯和陳大為幫天下主編的《天下散文選一九七○│二○○○:台灣》(天下遠見版),入選作家從早期的梁實秋、琦君、羅蘭、張秀亞,到新生代的張惠菁、吳明益等。

台灣讀本

強調不同族群

解嚴後,本土呼聲漸高,任教淡江大學的施淑於民國八十一年率先為台灣文學課程編選了《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前衛版),選入賴和、楊逵、呂赫若、龍瑛宗等小說。任教於台北師範學院的陳玉玲則於二○○○年編選《台灣文學讀本》(玉山社版),除了台灣文化,強調文學的藝術價值及對生命的啟示性,和其他文選的名單重複性較低。

客家文學最近一兩年較獲重視,李喬、許素蘭和劉慧真合編《客家文學精選集:小說卷》(天下遠見版),從賴和、吳濁流、龍瑛宗等前輩作家以降,廣及鍾肇政、李喬和鍾鐵民等當代作家。

另外,鎖定族群作為選集標的是原住民文學,以孫大川編的《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印刻版),最大手筆且完整,分詩、散文、小說、評論四卷。會通小說家蘇偉貞所編的《台灣眷村文選》,則是重量級學者齊邦媛與王德威合編的《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麥田版)。

呈現不同華文疆域書寫樣貌的,是鍾怡雯、陳大為和同來自大馬的作家胡金倫合編《馬華文學讀本I: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II:赤道回聲》(萬卷樓版),聚焦迥異於台灣的馬華書寫。

女性文學選本,則先有范銘如、江寶釵兩位專注女性作家書寫風貌的學者合編《島嶼妏聲:台灣女性小說讀本》(巨流版),後有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女書文化版),入選名單從前行代楊千鶴、林海音、葉陶、潘人木、於梨華、聶華苓、陳若曦、歐陽子到四年級女作家平路、李昂、蘇偉貞等,到最年輕早逝的邱妙津。女性之筆,有如長河。

自然主題

開奇花異卉

及至進入新世紀,閱讀轉軸,到了重新思考時間,讀者需要怎麼樣的選本?

詩人焦桐創辦二魚文化,另闢蹊徑,開啟「人文工程」書系,交出不同以往的文集選單。從基本的《小說讀本》、《散文讀本》、《新詩讀本》、《報導文學讀本》開路,到《台灣飲食文選》、《台灣科幻文選》、《台灣花卉文選》後,文選風愈見與時代脈動接合,《台灣自然寫作選》、《台灣眷村文選》、《台灣動物文選》和《台灣後現代文選》便如泉湧。文選之土開奇花異卉,形塑另類文學看法及讀法。

呼應風潮的,還有任教佛光大學的詩人孟樊所編《旅行文學讀本》(揚智版)分古文篇和今文篇,納入徐志摩、朱自清、余光中、林文月、莊裕安、蔡珠兒、藍博洲等作家作品。

親情為主題的,則相繼有正中《親情維他命》、立緒《我的父親母親》。

至於選集之最,《遇見散文:二十世紀名家經典一百》(圓神版)可說是近年最大部頭的選集,厚達八百餘頁。所選名家多集中對岸作家,台灣則有余光中、簡媜兩位入選。

五花八門的主題,讓人眼花撩亂的選單,讀者忍不住要問:「文選文選,請告訴我世界上哪本選集最好看?」

2004-06-06╱聯合報╱第20版╱讀書人首頁╱讀書人╱陳姿羽╱報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