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伸進碧海的粗臂 吞噬沙灘的足跡 (聯合報)

前言

聞名遐邇的台灣東北角福隆、鹽寮海水浴場,近年沙灘大量流失。追查禍源,查到了台電在貢寮新建的核四重件碼頭。

重件碼頭造成的「突堤效應」,被指脫不了關聯。行政院在今年初指示核四重件碼頭停工,直到福隆沙灘流失的原因調查清楚為止,一直到前幾天才悄悄復工。

不管這次突堤效應如何,最高行政當局會因一片沙灘的消失,將像核四這樣重大的相關工程喊停,顯示台灣海岸在「沉淪」多年之後,終於使得環保人士長久期待的看海的日子出現一道曙光。

眼見台灣海岸不斷地下沉、消失,不斷地侵蝕、倒退;搶救福隆海灘巳成為拯救台灣美麗海岸的重要起步。

本報記者特地走訪全台幾段具有環境指標意義的海岸線,推出「看海的願景」系列,希望能夠及時挽救瀕臨絕境的台灣美麗海岸。

核四重件碼頭造成突堤效應,這並非第一遭。非但不是第一遭,也不是第二、第三回了。光在東北和東部海岸,這樣的故事就一演再演……

東北角碧海中,近來伸出長達五六百公尺的兩支粗臂,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這就是簇新的核四「重件碼頭」,還沒完工,就掀起淊天巨浪。

它勞動行政院長一月下令,暫且停工,成立專案調查小組,限期一個月,調查它是不是大大有名的福隆、鹽寮沙灘流失的罪魁禍首。

東北角 傷心之旅的開始

重件碼頭 沙灘變遷的新元兇

不幸,由專家組成的調查小組二月提出的沙灘變遷調查報告,研判「興建重件碼頭防波堤,在短期內,對鹽寮福隆海岸沙灘造成直接衝擊,形成嚴重侵蝕現象。」重件碼頭、颱風和雙溪出沙量少,都是禍因。

但由於全世界能運送、吊上核四反應器的重件船只有一艘,船期早已排定,行政院隨後決定先與當地居民溝通。本月一日,碼頭悄悄復工了。不過行政院也評估,核四反應器這個一千多噸的「重件」下月上岸,就把碼頭拆了。

不僅花鉅資興建的重件碼頭預備拆除,上月底的一次會議中,也主張評估是否連一旁核四進水口的短堤一起拆掉,以防問題不絕。

諷刺的是,在這美景如畫的東北角,像核四這樣的問題,早已發生。

第一站 釣不到魚的警訊

有了堤防 和美漁港有了淤沙

早在約十四年前,核四往北不遠處,和美漁港防波堤延建完成,當地漁民歡欣鼓舞。不料才第二年,港內就淤沙嚴重,無法停泊。初期還有漁民「陸上行舟」,將船拉上沙岸,後來只好遷到附近漁港。和美早已廢港。

「港內哪港底哩」,在東北角等地釣了卅年魚的鄭東榮這麼形容和美漁港,「都是沙啊,海底才會堆沙的,不是嗎?」

漁港的防波堤內,竟堆滿了沙,堆得久了,還不客氣地長了大片青草。原供船隻繫纜的纜樁,旁邊沒有海水,還是沙。約廿個圓頭纜樁一個接一個奇怪地在沙與堤間列隊,有的都鏽了。

不過,鄭東榮很高興的帶著兒子,坐在漁港防波堤旁的消波塊上釣雀鯛。和美漁港現今最大的功能就是供釣魚。釣友喜來,因車子可直接開上防波堤,方便又安全。報上不時提供魚訊:和美漁港隨不同季節有臭肚仔、白帶魚、小紅魽哦。

鄭東榮仍有不滿。「漁港剛起好時,深,魚會藏在肉粽(消波塊)裡,好釣。」現今積沙越來越高,水淺了,父子倆釣了半天還沒有收穫。第二站 尋找淤沙的原鄉

和美的沙 從金沙灣流過去的

和美的沙從那裡來?

往南一點,著名的金沙灣,沙灘上遍布大石,黃金沙灘已不復見,小孩戲水聲也不復聞。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此建成「金沙灣海濱公園」,但立了牌子,寫著「禁止游泳」。牌子上標示這裡有餐飲中心、住宿區,可是對街黃牆紅瓦、在路邊十分醒目的歐風建築「Golden Bay Resort」,荒廢已久,只有一角開個卡拉OK。

金沙灣面對著和美漁港。在專家調查小組的調查報告中,明指:「和美漁港興建後造成南側金沙灣海灘侵蝕;烏石漁港興建後造成南側沙灘侵蝕;花蓮港東防波堤興建後,造成南濱海岸侵蝕。」

金沙灣的沙,因和美漁港防波堤,隨海流積在和美漁港了。

第三站 海水浴場變了樣

來到鹽寮 沙灘變薄不斷內縮

再往南,過了核四重件碼頭,就是鹽寮、福隆海灘,都是歷史悠久、設施完備的海水浴場。

「我已經向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商務仲裁,要終止營運了,」承租經營鹽寮海濱公園的龍宮城企業老闆許慶祥說,鹽寮沙灘已內縮三四十公尺,而且變薄了。

他描述沙灘的變化:「架排球網的柱子,不會自己往上浮吧?可是一點八米高的網子,竟變成兩米多。」還有,「細膩的沙灘,不是要讓大家光著腳踢球打球嗎?現在不該凸的卻凸了。」他指核四工程在近海抽沙,一有大浪,就會推礫石上沙灘。

以去年七月與前年五月比對,可見鹽寮沙灘嚴重流失,造成南北向陡斜,而且高度下降了約五十公分。課長楊永盛說,現在有的地方非常陡,「以前在這裡辦盛大的沙雕活動,如今沙源不夠了。」

第四站 彩虹橋失去一端

福隆奇景 沙流平衡已遭破壞

福隆的沙灘近兩年也有很大的變化。原本通往沙灘的「彩虹橋」,是跨雙溪河的,讓遊客可以到福隆海灘戲水,且可一路走到鹽寮,玩賞長約三公里的黃金海岸。雙溪河將福隆海水浴場分為內灘、外灘,過去常有人在內灘玩風浪板。現今雙溪河改道,從橋的一側入海,灘線明顯後退。

在此工作十多年的卓先生感歎:「以前颱風來,會把沙灘整個淹沒,但大概一兩個禮拜後,又回來了,沙灘又回復原狀,大自然神奇啊。沒想到現在變成這樣。」除了前年和去年的納莉、辛樂克颱風令福隆受創,有的工作人員懷疑重件碼頭和另一側甫擴建的蛙仔港(福隆漁港)像鉗子般夾著福隆,造成大變化。  

核四專家調查小組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福隆、鹽寮海岸依岬灣理論,幾為動態平衡的沙岸。每年夏天受西南季風和颱風影響,福隆鹽寮沙灘的沙會沿岸往北流失;但一到冬天,東北季風起,沙會沿岸往南流回,一往一返達成平衡。

重件碼頭興建後,夏天颱風浪會在北防波堤頭產生離岸流,把漂沙往外海送;冬天東北季風,防波堤使得沿岸流變成由南往北,令福隆鹽寮沿岸漂沙短缺沙灘縮小,形成「南侵蝕,北堆積」的突堤效應。依此理論,重件碼頭北防波堤長六百廿五公尺,以三至五倍距離計算,確可造成福隆海灘侵蝕。

第五站 肉粽一個接一個

頭城阿伯 感嘆祖地盡入海底

再往南走,到宜蘭縣最北端的頭城鎮,頭城海水浴場北邊就有數十個巨大的「肉粽」沿著海岸堆在堤腳外側,景觀極不協調。「阿伯呀!這些消波塊不好看啦,把它移開好不好?」由於目前講究生態工法,經濟部水利署工程人員希望把這些消波塊移走,老阿伯竟然不加思索地回答:「嘸通啦!以前祖公在海邊留下來的三、四分地,攏總流到海裡去了,颱風來時,浪頭比厝高,大家無處逃;這幾年,雖然有比較好,這些消波塊擺著,不管有效嘸效,好歹求個心安。」 

頭城南邊的竹安也是如此,一位建築工形容,海邊隔不遠就一個「肉粽」,「以前捉虱目魚苗,在沙灘上跑到一半,腳就燙到沒擋,沙灘算起來有兩百公尺;現在只剩十幾公尺。」不遠的烏石漁港約七年前建成,是頭城一帶海灘流失的原因之一。

第六站 五十年痕跡歷歷

花蓮南濱 海岸線退縮百餘米

花蓮的南濱,五十年來海岸線退縮了一百多公尺。做了六屆花蓮市主商里長的楊水泉說,以前南濱叫「舊港」,討海人、碼頭工人多,還有舊南濱派出所,如今二三百戶住家都已搬遷至亞士都大飯店等處,而海堤前的房舍、碉堡早已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花蓮港新建東、西堤防是元凶,與「東砂北運」也有關係。

問題站 為何學不到教訓

突堤效應 凸顯台灣海岸命運

從和美、烏石、花蓮再到核四,突堤效應的衝擊一再發生。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系副教授邱文彥六年前在本報談到烏石港建堤的投書中即警告,將來可能港內須年年浚深,港外年年養灘。台灣的海岸問題在惡性循環中更形惡化。

如今,他黯然問,不是印證了?有些地方不適合建港,東北角多半月型沙岸,海象未研究清楚就持續建堤,突堤效應就易持續發生,它的影響有些已穩定,像金沙灣積到和美漁港的沙,回不來了;有些還在持續發生。

中午時分,重件碼頭不遠的漁港內,一位吳姓漁民邊收著只捕到一些臭肚、白達仔的漁網,邊憤憤說:「和美漁港失敗例,等於核四碼頭失敗例。沙也會囤在核四碼頭內。」

為什麼我們學不到教訓?非得建港後廢港、建堤後拆堤嗎? 

T,福隆鹽寮沙灘的沙會沿岸往北流失;但一到冬天,東北季風起,沙會沿岸往南流回,一往一返達成平衡。

重件碼頭興建後,夏天颱風浪會在北防波堤頭產生離岸流,把漂沙往外海送;冬天東北季風,防波堤使得沿岸流變成由南往北,令福隆鹽寮沿岸漂沙短缺沙灘縮小,形成「南侵蝕,北堆積」的突堤效應。依此理論,重件碼頭北防波堤長六百廿五公尺,以三至五倍距離計算,確可造成福隆海灘侵蝕。

第五站 肉粽一個接一個

頭城阿伯 感嘆祖地盡入海底

再往南走,到宜蘭縣最北端的頭城鎮,頭城海水浴場北邊就有數十個巨大的「肉粽」沿著海岸堆在堤腳外側,景觀極不協調。「阿伯呀!這些消波塊不好看啦,把它移開好不好?」由於目前講究生

2003-05-25╱聯合報╱第09版╱專題╱記者范振和、戴永華、韓尚平採訪,韓尚平整理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