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社會來臨! 中山大學師生赴日見學幸福安老
發佈日期:
2025-11-14
豊四季台團地的發展歷程,是日本戰後城市住宅政策的縮影。該地位於柏市西側,江戶時代為放牧場「小金牧」的一部分,明治初期轉為農地,昭和年間曾作為軍需工廠及柏競馬場。二戰結束後,因首都圈住宅短缺,日本住宅公團(現為UR都市機構)於1964年在此興建約四千戶集合住宅,成為日本「住宅國家政策」的重要案例。當時的居民多為年輕家庭,象徵現代化與安定生活。然而,隨時間推移,居民逐漸老化、設施老舊,社區功能衰退。柏市政府自2004年起推動再生計畫,並於2010年代轉型為「在地安老」與「社區共生」的實驗場域,成為日本「超高齡化社會」的典型治理案例。
如今的豊四季台團地,街區設有健康諮詢站、行動輔助器具共享區及社區花園等設施,提供醫療與生活支援。柏市自2010年起與東京大學合作,建立跨專業合作的在宅醫療體系,整合醫師、護理師、藥師、社工與志工等角色,藉由資訊共享系統確保病人資料的安全與即時更新。該模式以公私協力為基礎,涵蓋居家醫療、社會參與、生活支援、護理預防及安全居住等面向,並要求參與專業人員每年研習以維持資格,確保專業與制度並重。
柏市特別編撰《意願決定支援指南》與《居家醫療手冊》,協助長者及家屬討論生命末期醫療決策,落實「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市府也透過刊物《柏市在宅醫療情報》與專欄《居家醫療物語》,推動健康教育與社區溝通,並與公所合作辦理宣導活動,提高市民對居家醫療與長照制度的認識。
在座談中,柏市健康醫療部代表指出,隨著高齡人口增加,日本醫療體系面臨人力不足與病床使用率過高等挑戰,因此推動居家醫療成為必要策略。柏市與地方公所合作,舉辦健康講座與社區活動,並以友善環境設計促進長者外出,增進社區互動與學習,降低孤獨與失能風險。這一模式展現日本在醫療、社區與生活之間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的成果。
中山大學參訪團成員林智凱表示,豊四季台的在地安養模式強調社會網絡與資訊流通的重要性,結合社區互助與綜合支持,使長者能維持生活自主性與社會參與。范磊嶸指出,柏市的經驗顯示,成功的高齡社會治理仰賴政府、學術與民間三方的長期合作,需從制度、科技與人文多層面推動。未來臺灣在面對高齡化挑戰時,應借鏡日本的跨專業合作與資訊整合機制,推動在地照顧體系,讓長者能在熟悉的社區中安享生活,實現居家醫療的人道精神。
當日下午,團隊拜訪千葉大學鈴木雅之教授,了解該校在地方創生中的角色。鈴木教授指出,千葉縣地方創生除應對人口減少外,還需解決人口過度集中於東京的問題。千葉大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能解決地方議題的人才,並成為地方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樑,促進學校、企業、政府及地方團體的協作,推動地方創新與再生。他強調,這四方之間的關係可依議題靈活組合,不一定由單一方主導,重點在於維持地方活力。大學的責任是協助有意投入地方發展的人找到可行方向。
在具體作法上,千葉大學成立「社區與創新辦公室」,協調校內教師參與地方計畫,盤點社區議題並媒合研究能量,推動以地方需求為導向的行動研究。此外,學校設計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為核心的課程,讓學生能深入場域、與居民互動,提升對地方議題的理解。透過這樣的過程,學生能重新發現地方特色,進行知識轉譯並促進社區轉型。同時,跨領域合作也提升學生的自信,使其能提出創新構想與具體解決方案。
鈴木教授進一步比較臺日差異,認為日本偏重計畫的完整度與可執行性,而臺灣在實踐上保有較高的彈性。他認為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問題意識,即使未直接投入地方計畫,也能因課程而對社區議題產生關注。
在互動交流中,社創所紀宇壕同學詢問千葉大學如何鼓勵學生投入地方創生。鈴木教授回應,大學可透過建立多元連結,讓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地方研究或創業計畫,畢業後返鄉擔任公務員,或邀請校友分享經驗,增加學生對地方的投入與認同。
這趟訪日行,讓中山大學師生不僅觀摩日本高齡社會的治理模式,也深入理解大學在社會中的新角色——不只是知識傳遞者,更是連結政府、企業與社區的推動者。從柏市的「在地安老」到千葉大的「地方創生」,兩者共同展現出社會永續的願景:讓人能在熟悉的土地上生活、學習與老去,同時保有自主與尊嚴。
團隊成員在返程途中交流心得,有人提到,高齡化並非問題,而是促使社會重新設計生活方式的契機。另一位成員則說,只要社區願意持續改善與連結,高齡生活也能充滿活力。這趟旅程,為臺日之間在高齡社會議題上的對話開啟新的可能。
(公共事務組編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