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心中的島嶼 中山大學體驗星辰與海浪引路的南島航海哲學
發佈日期:
2025-11-12
本場中英雙語講座由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海洋科學學院及風帆社共同主辦,並獲教育部《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計畫與《啟航:探索與守護的海洋教育旅程》USR計畫支持,讓現代人得以一窺傳統「非儀器航海」(non-instrumental navigation)的奧秘——一種僅憑星辰、海浪、風向與鳥類行為來指引航路的古老技術。
在太平洋廣袤的藍色疆域中,海洋從來不是阻隔,而是連結。Sesario 承襲其父親、傳奇航海家 Mau Piailug 的精神遺產,致力復興南島傳統航海文化。Mau Piailug 曾協助夏威夷重建失傳的航海技藝,開啟「One Ocean, One Family」文化運動,提醒世人——海洋是人類共同的生命之流。
講座中,Sesario 生動講述雙體帆船 Alingano Maisu 從帛琉航向台灣的故事,那是一趟不靠儀器、僅依星象與海流導航的壯闊航程。他解釋,航海家會根據星星升起與落下的位置、海浪的方向與節奏、鳥類飛行路線、甚至雲層顏色與形狀來推測所在位置與前進方向。這種「閱讀自然」的能力,是長年累積的觀察智慧與集體記憶的結晶。
傳統航海者不僅是技術高手,更是文化知識的承載者。Sesario 提到,密克羅尼西亞的航海知識多以口耳相傳方式傳承,形成龐大而系統化的「心智地圖」。在薩塔瓦爾語中,海上的每一條航道、每一塊暗礁都有專屬名稱,航海家能根據浪形與地勢辨識位置,就像讀一本無字的海洋百科。這些知識也延伸至語言與文化之中——航海者之間熟知的「海洋路網」從密克羅尼西亞延展至台灣、日本與菲律賓群島,宛如撒開的「漁網」,象徵南島民族跨越海洋的血脈連結。
航海在南島文化中不僅是技術挑戰,更是一種精神修煉。出航前的「pwo 儀式」象徵航海者已將所有知識內化於心,準備好以平靜與謙卑之心面對無垠的海洋。航海過程中,團隊的信任與紀律、對自然的敬畏與敏銳感知,構成航海文化最深層的精神核心。
在講座尾聲,Sesario 帶領與會者走向海邊,在落日餘暉中觀察太陽下沉的軌跡。他說:「對航海家而言,日出與日落是最古老的羅盤。太陽的位置與雲層的形狀,能告訴我們明日的風、浪與天氣,決定今晚是可以唱歌仰望星空,還是該檢查繩索與帆具。」這段體驗,讓師生親身感受到「觀天測海」的智慧與浪漫。
此次活動由中山大學三個單位跨域策劃,結合永續教育、海洋保育與運動健康三大主題。教育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老師 謝百淇 表示:「希望學生能從太平洋航海文化中學習『向自然學習』的態度,把航海者的勇氣、團隊精神與對自然的尊重,轉化為生活與學習的動力。」風帆社指導老師、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的 蔡睿洋 老師則說:「風帆運動強調對風與水的感知,如果能融入傳統航海的文化底蘊與永續精神,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與自然協作的美好。」
在科技導航普及的今日,Sesario Sewralur 帶來的不只是古老的航海技術,更是一種「重新傾聽自然」的哲學。正如他所說:「星辰與浪潮從未離開,只要我們願意抬頭與聆聽,大海會再次指引我們——航向心中的島嶼。」
(公共事務組編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