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4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闕郁倫:扎實基礎.跨界勇氣.國際視野-成就卓越學術人生

發佈日期: 2025-11-07

類別:學術研究類
系級:物理學系學士班89級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

闕郁倫現為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前瞻功能材料產業博士學位學程主任,亦為母校中山大學物理系合聘教授,為臺灣中生代材料科學領域代表性學者。他自中山大學物理系奠定深厚基礎後,前後於清華大學、喬治亞理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研究著重於新穎奈米材料合成應於能源轉換及電子元件應用,擁有豐厚學術成就,目前為止已發表超過400篇國際論文,並入列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World's Top 2 % Scientists),並分別兩度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未來科技獎,以及數個國際知名學會會士及國家新創獎肯定。

【校責中心提供】「我相信,物理學提供的 fundamental science 訓練,就像一條清晰的思路,是未來所有學術研究和工程應用的核心。」這句話,精確地闡釋了闕郁倫的學術基石。作為中山大學物理系89級校友,生長於宜蘭羅東的他,當年從臺灣東北端到了西南端的高雄西子灣讀書,這段穿越整個臺灣的求學經歷,也開啟了他人生的關鍵轉折,在物理學系期間所奠基的科學訓練,成為闕郁倫進入目前所專精的材料科學領域、開闢前沿科技的關鍵支柱。

回到三十多年前,當時臺灣高中生面對的是「一試定生死」的大學聯考制度。闕郁倫談到高中時期沉迷電玩,未能如願進入當時最熱門的電機系,自認是理科人的他考量對化學領域興趣較低,因此志願填寫主要都放在各院校的電機與物理學群。直到放榜,他才驚覺錄取的中山大學物理系居然遠在高雄西子灣。然而,闕郁倫卻慶幸這個選擇:「我不會後悔選擇中山物理。」他強調,中山物理系扎實的訓練和嚴謹的教學方式,為他打下了極為深厚的學術基礎,培養了他用公式和數學式描述物理現象、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這份訓練在他日後轉往材料科學領域時,發揮了決定性的關鍵作用。在中山的四年是闕郁倫「學習突破舒適圈」的時期,他不僅在學業上名列前茅,也勇於嘗試不同挑戰。談到求學過程,闕郁倫也提及中山大學物理系多位資深教授在教學上的卓越貢獻,如蔡秀芬老師電磁學、劉謹輔老師近代物理等課程的嚴謹教學,不僅傳授了知識,更為他日後跨足材料科學提供了堅實的能力。

從物理系到材料所,是闕郁倫學術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他分享,同學多半以交大光電、電子或清大物理等為升學目標,他原本也循著這條路徑。然而,在大四那年,他修習了材料科學研究所(現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黃志青教授開設的「材料科學導論」。這門課讓他發現了材料領域的廣闊與趣味,從金屬、半導體到高分子,以及材料製程和應用端,皆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轉換跑道,放棄高深純粹的物理研究,轉向更具應用性的材料科學。最終,他進入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闕郁倫坦言,家庭並未灌輸他要攻讀博士的觀念,而是在指導教授周立人老師的建議下,開啟他對學術研究的長遠規劃。闕郁倫的博士研究成果豐碩,論文發表數量創下了清大材料系當時的紀錄,讓他深覺學術研究是一條可行的道路。

博士班訓練為闕郁倫奠定了研究實力,國外進修則開闊其國際視野。當時他透過千里馬計畫前往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入材料系王中林老師實驗室交換一年,讓他了解研究應有的態度與紀律,並發表多篇重要文章,進一步確認了對學術的興趣。2007年服完兵役後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進行博士後研究,在阿里教授(Prof. Ali Javey)指導下,讓他在不同的學術環境中激發新的想法。身處柏克萊期間,闕郁倫身邊的博士後研究員皆來自史丹佛、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這種高強度的競爭與激發,讓他體會到「壓力山大」的氛圍,進而激發出無限潛能。歷經國內外頂尖實驗室的淬鍊,使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思路和執行力達到頂尖水平,為他日後在清華任教的學術成就鋪平了道路。

目前,闕郁倫的研究重心主要聚焦於奈米材料和二維材料,並將其應用於新型元件開發。他特別強調二維材料是目前全世界最薄的半導體材料,能突破現有製程的物理極限,維持優異的電性。闕郁倫的研究量多質精,學術成就卓著,為學界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至今已發表435篇國際論文,被其他學者引用次數已超過25,000次,在同學術領域的被引次數遠超平均值。其卓越表現使他入列2022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以及材料科學領域前1000大科學家。在榮譽方面,闕郁倫曾於2017年和2021年兩度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肯定,並於2023、2024年榮獲未來科技獎及第21屆國家新創獎。

面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強勢地位,闕郁倫理解目前資源集中於電子、半導體是臺灣走出國際的必然策略。然而,他認為學術研究不能僅止於論文,更需要「落地化」與「商業化」。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夠從學術殿堂走向市場應用,訓練學生具備創業思維,鼓勵他們不將目標鎖定於單一公司,而是放眼更多科技公司,為臺灣科研開闢多元發展的道路。

對於年輕的學生與後進,闕郁倫提供了務實且直接的建議。他認為,當代的年輕人資訊靈活度高、思維活躍,應當利用好現代社會提供的工具,因為「善用工具者得天下」。重點是如何善用工具,並將知識應用於實處。特別是對理工科系學生,闕郁倫強調了長遠規劃的重要性。他建議學生應在大四就開始仔細思考近程(碩士班)、中程(博士班)與遠程(就業)的發展。他特別鼓勵理工科系的學生考慮攻讀博士學位,以「務實」的角度分析,現今國科會及教育部對博士生給予的獎學金與津貼豐厚,且畢業起薪也高於碩士,可以將讀博士班視為高薪且讓人生更有選擇權的工作。

針對當前許多博士班畢業後選擇進入業界,是否會對臺灣學術研究產生人才斷層的隱憂,闕郁倫則提出一個平衡的看法。他認為,取得博士學位只代表具備解決特定研究問題的能力,博士班訓練的精髓,在於訓練學生擁有科學基礎、一定程度的英文表達能力,以及組建團隊、分析問題、切入痛點並運用資源解決問題,在任何產業都能發揮作用。闕郁倫指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進入企業,有些人天生對金錢興趣不是那麼大,對科學研究有「吃不下飯」的熱情與興趣,他們自然會選擇學術領域這條路。

從當年的宜蘭子弟遠赴中山物理系,到如今成為清華大學材料系講座教授、世界學術傑出學者,闕郁倫的人生軌跡證明了「基礎為王」的真理。中山物理系所鍛鍊出的嚴謹學術思維與穩健的基礎學科訓練,使他得以順利轉入材料科學這個更廣闊的應用領域,並在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機構中與各國菁英競爭。他以自身經驗告訴所有學子:不論起點如何,清晰的目標、扎實的基礎訓練,以及在不同環境中磨練出的競爭力,才是奠定學術或業界成就的關鍵。他的學術人生,不僅是對母校培育的最好證明,也為臺灣的年輕世代樹立了勇於跨界、追求卓越的典範。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