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4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董寰乾:突破材料極限,創造產業永續新可能

發佈日期: 2025-11-01

類別:工商類
系級: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博士班103級
現職:中鋼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化學系畢業後,董寰乾進入中國鋼鐵擔任研發人員,負責材料技術開發、建立實驗室管理系統等工作。三十多年來,他憑著化學和材料雙專業,以及勇於突破的性格,從基層研發人員一路晉升到管理職,曾任中鋼新材料研發處處長、中鋼相關企業鑫科材料總經理,現為中鋼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在他的帶領下,中鋁積極突破現有設備極限,開發創新產品,不僅有效解決國內產業長期依賴國外供料問題,更透過循環永續技術,為各大產業如電動車、建築業等提供環保解方,打造綠色新經濟。

【校責中心提供】研究所畢業後,董寰乾因考量家中經濟條件,沒有像大多數同學選擇出國深造,而是直接投入職場。當時他面臨一道難題:選擇離家(桃園)近、薪資福利佳的穩定工作,或是遠離家鄉、但能發揮個人專業和興趣的職務?經過一番深思,他進入中鋼研發處從基層人員做起,負責材料表面分析技術開發、建立實驗室管理系統等工作,獲得不錯成績。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工作不到兩、三年,他任職的單位就因組織重整而解散。當時有些同事因此直接轉到生產現場,董寰乾卻放不下熱愛的研發工作,「對我來說,研究就是我人生的夢想。」

面對職涯上的未知,董寰乾的做法是踏出舒適圈,轉向另一個從未碰觸的新領域:濺鍍技術(sputtering)。「人生很多時候就是,上帝把這扇門關了,一定會再開扇窗。」在這段轉換期間,他意識到自己仍學有不足,每次開會,大家在討論的熱軋參數、完軋溫度,「我完全聽不懂,連一個簡單的『yield』(材料學稱為塑性變形)都不知道」,心想「好吧,應該去修點課了」。董寰乾笑著回憶報考中山大學材光系 (當時為材料系)博士班的原因。

進入中山大學後,他拜師材光系張六文教授門下。過去張教授也在中鋼任職,兩人關係亦師亦友。一提起他,董寰乾口氣滿是尊敬與欽佩:「張老師上課一定找好多好多書,把每本書的精華集合成一本來教你。而且舉的例子,一定是他在實驗室發現的東西,讓你知道原來學這個技術可以這麼應用。」董寰乾表示在材光系攻讀博士這段期間,是他職涯中學習力最旺盛的時刻,除了課堂上盡力吸收教學內容,課後他也積極向同學或學弟妹請益,加上張六文老師的適時指導,為他後續工作累積不少研發實力,在學期間還獲得國家發明獎金牌。

取得材料博士學位後,董寰乾將所學結合原本的化學專業,應用於職場上,並隨著歷練的累積,逐步晉升至管理階層。「一開始是在研發處底下的研究室帶團隊,當時大家還都叫我董『室』長」,他幽默地說。從室長、組長到處長,他的團隊從幾個人擴展到近百人,多項重要產品也在他的帶領下完成開發生產,包括大巨蛋屋頂及帷幕牆的鈦捲、生醫及航太產品認證等。到了職涯中期,他又被派任至中鋼關係企業鑫科公司擔任總經理,除了從管理面逐步改善公司營運、提升整體研發能量,更將營業領域拓展至生醫和半導體。

談到一路以來的帶隊心法,重視團隊協作的董寰乾有個不變的原則,就是盡可能讓同仁發揮潛力。他表示,領導者的責任是確保團隊目標與組織方向一致,並盡可能給予最大支持。同仁要人力、要設備,就想辦法提供;說要到國外進修一年,他也會幫忙向公司提報,「因為我本身也是受益一員。」全心信賴、全力支持的領導方式,讓董寰乾的團隊在新材料研發上屢屢創新,品質有目共睹,即使面臨他國競爭,產品一樣具備高度競爭力。他自豪舉例,中鋼在全世界鋼鐵業的產能不到1%,生產的電氣鋼片卻占全世界20%;甚至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引擎也一度全數採用中鋼生產的材料。

於此同時,他也積極搭起產學合作橋樑,與中山化學系合作成立「AIR HoPE 產學研發中心」,借重母校豐沛的研發能量,與專家共同組成團隊,開發新穎空汙減排技術、高效能濾料以及建立量測方法學,包括無機氣體感測晶片、微型質譜儀、MOF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高效能濾材等,協助中鋼改善空氣品質以及淨化空氣,成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並進的最佳範例,同時讓產學研發能量轉化為社會實踐的動能,帶動國內產業永續發展。

2024年董寰乾被派任至中鋼鋁業擔任董事長,面對金屬產業低迷和淨零減碳的雙重挑戰,他冷靜發揮研發專長與經驗,建立再生鋁的循環應用技術,降低產品碳排放量,推動循環鋁碳權方法學。他指出,不論從環境保護或企業經營的角度,循環永續都是勢在必行,但要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沒有新材料完全做不到。因此他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新血加入中鋼團隊,一起為環境永續找解方。

回顧數十年職場打拚心得,董寰乾相信職涯是不斷探索和累積的旅程,「持續學習」是提升自我的必備武器。他勉勵年輕學弟妹勇敢踏出舒適圈,主動求知,「切莫以為學校教的東西,出了社會可以用一輩子。」除此之外,一路走來承蒙許多貴人相助,也令董寰乾體認人脈的重要性。他鼓勵學生謹記多與人為善,從中為自己建立人脈,幫助別人不僅能帶來成就感,也會讓自己的人脈與格局不斷擴展,「當別人的貴人,自然就有貴人相助!」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