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虛擬網紅擬真度與消費吸引力 資管碩生勇奪崇越AI論文特優

【管理學院提供】隨著AI技術蓬勃發展,「虛擬網紅」已成為品牌行銷與學術研究的熱門話題。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生韓亞軒參加台灣管理學會「第十八屆崇越論文大賞:AI論文競賽」,以〈虛擬網紅「真」的好嗎?運用S-O-R理論探討其外觀與聲音真實性對品牌購買意圖的影響〉,從近千篇論文中脫穎而出,榮獲碩士獎項「AI 產業與管理應用組」特優。

韓亞軒說明其研究核心在於,當虛擬網紅的「外觀」與「聲音」越接近真人時,消費者究竟會更信任、還是感到不安?她指出,現有研究多關注虛擬網紅對購買意願的正向影響,但多半停留在靜態的圖像層面的探討,少有從「動態影音」角度探討其真實性帶來的心理反應。更少研究考慮到「高擬真」可能引發的「恐怖谷效應」(即過於逼真反而令人不適)。因此她以刺激–有機體–反應(S-O-R)理論為基礎,建立整合模型,分析外觀與聲音的真實程度,如何影響消費者的心理認知(吸引力與威脅感),並進一步左右品牌參與、品牌接受與購買意圖。

為驗證假說,韓亞軒親自製作四支AI生成的虛擬網紅耳機廣告影片,設定外觀與聲音的真實性組合(高/低擬真),即設計越真實就越像真人,反之越像動漫人物。不僅外觀逼真、動畫精緻,連聲音也親自配音。實驗設計過程,她運用Rendernet AI生成虛擬角色,並以FishAudio製作高、低真實性的語音版本:高擬真由她本人錄音後再進行語音克隆;低擬真則以虛擬網紅Ayayi的聲音樣本合成,營造輕微機械感。

為確保實驗準確,她共發放近400份問卷,最終取得258份有效樣本。問卷回收後,透過統計分析驗證實驗合理性,並檢測11項研究假說。研究結果顯示,越擬真的虛擬網紅能明顯提升消費者的認知吸引力,使其更感知到温暖與專業;尤其當外觀與聲音一致時,更能強化整體好感。

有趣的是,研究還發現「威脅感」並不一定會降低消費者接受度,反而可能提升他們對角色的心理認同。韓亞軒以「認知不協調理論」解釋,當消費者同時感到吸引又害怕時,會試圖說服自己「這種真實感其實很酷」,詮釋威脅感為角色的真實性或專業象徵,反而提升接受度。

此外,研究進一步證實,當消費者願意接受虛擬網紅的代言時,不僅更願意參與品牌互動,也會對品牌產生更深層的情感連結,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購買意願。行銷實務上,研究顯示消費者雖然願意接納虛擬代言人,但品牌仍需透過社群互動與內容經營,才能將好感轉化為實際購買行為。「換句話說,品牌得先養出粉絲的信任與黏著度,AI代言才有加乘效果。」韓亞軒表示。

其指導教授、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特聘教授邱兆民指出,此研究最大突破在於採用「動態影音」作為研究素材,而非過去常見的靜態圖片;並從心理層面解析AI擬真所引發的情緒轉換機制,讓研究更貼近現實應用。他預測, AI的發展將朝向更互動、更智慧的方向邁進,虛擬網紅的角色只會越來越立體,也將改寫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式。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