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當獅子說起故事 中山大學師生打造「聲音博物館」

發佈日期: 2025-09-17
【社會系/中文系提供】提起國立中山大學,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是穿梭校園、成為日常風景的獼猴。然而,在這片依山傍海的校地上,還隱藏著另一種象徵性的動物──獅子。行政大樓前銅獅的銳利眼神、日治時期「獅子咖啡館」的名字,以及曾存在於西子灣動物園裡的獅子,都是校園歷史的一部分。今年暑假,這些看似沉默的獅子與場景,透過一門跨領域課程,被學生用聲音重新喚醒,重現校園隱藏的歷史與記憶。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於2025年暑假開設「社會調查與文史轉譯:校園博物館」密集課程,並納入「文學有路之用」共學實踐計畫。課程由王梅香與林傳凱兩位教授攜手劇場工作者張吉米與劇本創作者陳怡彤,共同帶領學生將校園調查資料與感官經驗,轉化為 Audio Walk 聲音導覽──一種結合故事、空間與身體感受的沉浸式體驗。

課程首日,師生共同回顧中山大學校園的歷史,勾勒出其曾兼具娛樂與軍事的複雜角色。翌日,學生走進西子灣防空隧道,在黑暗與滴水聲中,用耳朵與手掌感受冰冷潮濕的牆壁。陳怡彤提醒學生:「把這些感覺留在身體裡,然後寫進你們的腳本。」這樣的過程,讓學生理解靈感並非只來自史料,更來自身體的即時感知。

在創作階段,學生運用Chito平台,將聲音、影像與互動拼貼,打造多樣化的聲音作品:有人讓行政大樓前的銅獅開口說話,有人重現戰情指揮所的壓抑氛圍,有人復刻 1978至1986 年間的西子灣動物園,也有人在文學院前的哨亭,再現士兵站哨的警戒情境。這些作品提醒聽者:校園裡存在著另一個版本,一個能透過聲音與想像重新被召喚的世界。

「劇場並不是只能發生在舞台上,它可以是一場婚禮、一個日常、一段共同的呼吸。」張吉米在課堂上分享經驗,提醒學生突破展演的框架。劇場不必受限於燈光與座位,可以走進生活,也可以存在於校園的一隅。課程後續還將進行多場導覽測試與走讀實驗。學生透過一次次的實地操作,檢驗聲音、影像與空間能否相互呼應。當熟悉的場景被聲音重新包裹、被故事重新講述時,校園的樣貌便悄然改變──不再只是日常行走的道路,而是一座等待被重新發現的「聲音博物館」。

參與學生表示,課程顛覆了他們對「展演」的想像,讓他們首次意識到劇場可以突破專業舞台,進入日常生活最真實的場景。同時,也開啟了對「說故事方式」的新視野,發現導覽不必是嚴肅解說,也可以是一場遊戲、一段對話,甚至是一個沉浸其中的故事。

未來,隨著更多聲音路線的開展,課程團隊將持續邀請師生與民眾戴上耳機,跟隨聲音,走進中山大學的秘密與記憶。正如課程精神所強調的,唯有傾聽,那些被忽略或遺忘的角落,才會再次被看見。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