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升EMI教學革新 工作坊社群助教師增能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113年第二學期共辦理12場EMI教師培訓工作坊與6場教師社群,邀請講者分享EMI實戰經驗、生成式AI應用、觀課與回饋、跨文化溝通等專業經歷,支持教師發展自身教學方法並持續精進。此外,亦延續與學術交流基金會(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FSE)及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之合作,邀請多位國際專家駐校,提供大專院校教師更豐富的增能內容。
針對英語表達能力,AIT英語研究員Wen Ma(馬文)講解「7+1P's 」模式(Pronunciation、Pace、Pause、Punch、Presence、Posture、Passion、Presentation),強調語音與肢體語言在EMI課堂中的關鍵角色。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鍾曉芳則結合語料庫語言學與多媒體素材,鼓勵教師靈活運用真實語境的範例,搭配迷因、影音與流行文化素材,幫助學生理解語言使用的情境與變化。
生成式AI應用則是另一焦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駱世民從閱讀的兩大層次「語言理解」與「批判思考」談起,示範如何透過AI建立學術單字庫、視覺化文本結構與模擬文本角色,幫助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與分析。學術交流基金會EMI教學顧問Nate Fifield則探討AI對寫作課程評量的衝擊,主張教師應採取「以人為本」的多次評量法,包括繳交初稿與修訂稿、進行口頭報告與歷程反思等,並從學期開始即設定明確規範與評分標準,讓評量更聚焦於學生本身的努力而非使用AI工具的能力。
在促進學生參與課程的策略上,學術交流基金會EMI教學顧問Elayna Ah Puck(歐伊蘭)、國立成功大學國際經營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彣珊、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碩士班特聘教授張宇樑分別從學習動機、課堂氛圍營造及減輕學生認知負荷的角度入手,讓雙語教育的革新兼顧語言與教學方法兩方面。其中張宇樑以腦科學知識為基礎,指出有效學習需透過克服困難與持續挑戰來強化神經連結,並提出「放鬆但專注的學習狀態」、「沉浸式經驗」與「主動與被動交錯處理」三原則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教師社群方面,邀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校長 Adam Habib、國立屏東大學大武山學院副教授廖宜虹、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副院長陳美如、高雄醫學大學醫學檢驗生物技術學系蔡婉琪、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林育志等教師擔任社群帶領人,分享高教趨勢、帶領活動設計實作並推廣EMI品質保證計畫與觀課措施。其中,陳美如介紹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EMI品質保證計畫,說明如何比對EMI課程與相對應的中文授課課程(CMI)架構與成效,並邀請各系所教師踴躍加入理學院品保計畫,以期推進提升EMI課程品質。
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國立中山大學EMI教師培訓計畫自110學年起提供增能培訓,亦分析校內外教師需求,改善並更新培訓課程架構。目前培訓架構內容包括增進EMI語言能力與教學方法之增能工作坊、鼓勵同儕交流與共學之教師社群、以演練與回饋促進教師實戰能力之教學演示與觀課等,新學期起也歡迎全臺大專院校教師踴躍參加國立中山大學EMI教師培訓計畫,共創雙語國家。更多資訊可見https://emi-tdc.nsysu.edu.tw/MoreNews.aspx。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