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聊有料「聲」動經典 中文系文學史Podcast開播
【中文系提供】當陶淵明成為「躺平教主」、杜甫穿越時空大談青年危機,而元稹與白居易的唱和詩被當代粉絲「磕CP」,《紅樓夢》成為一本實用的「職場生存指南」,中國文學史還能有多少種被聽見和看見的可能?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的「中國文學史」課程舉辦「好聊好料文學史Podcast」期末成果發表會。學生們化身Podcaster,將深厚的文學知識轉化為一集集充滿創意的聲音節目,不僅讓杜甫、李白等文學巨星「開口說話」,更巧妙地將古典文學與當代社會議題結合,透過新媒體的視角,為經典文學在數位時代找到了新穎的發聲位置。
此一教學實踐希望打破傳統文學史課程的框架,引導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內容創作者。授課教師、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表示,課程活動的設計初衷,是希望跨越文學史與當代生活的隔閡,讓古今對話、經典常新。與其單向講授,不如讓學生親自挖掘文本的經典意義與現代性。Podcast專題不僅考驗對經典的理解深度,更全面地訓練了學生的創意思維、團隊合作與數位敘事能力。看到年輕學子運用各種創意將經典文學與現代生活對接,成果令人驚豔。
此次成果發表中,多組作品不約而同地聚焦於古代文人與現代社會的壓力共感。其中,「我不想上班」小組將陶淵明定位為「古代躺平代表」,探討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辭官選擇如何成為現代青年心聲的寫照。節目更設計了模仿陶淵明寫「現代辭職信」的趣味環節,將古典詩意與職場壓力巧妙融合。「荒唐bar」小組則以「盛唐社畜求生指南」為題,將錄音間變為深夜酒吧,邀請王維、李白、杜甫三位大詩人,大吐官場苦水。而「杜甫的斜槓人生」小組更大膽假設杜甫穿越來臺,與主持人暢聊高房價、貧富差距等議題,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千年喟嘆與當代青年的居住焦慮緊密相連。「賈府的生存指南」團隊則將《紅樓夢》轉化為實用的現代社會攻略,節目精選小人物為例,透過丫鬟小紅的故事,教導聽眾如何在職場脫穎而出,同時藉由劉姥姥的言行,傳授維持友誼的社交技巧。
除了觀照社會議題,學生們更大膽融合各種流行文化元素,例如「愛探險的東坡」小組借用兒童卡通《愛探險的Dora》的框架,讓蘇東坡化為主角Dora,把一場艱苦的黃州流放之旅,轉化為充滿童趣的探險,尋找理解蘇東坡豁達人生觀的全新路徑。至於「關於我穿越到魏晉編野史的這件事是不是搞錯了什麼」小組,則以穿越劇情為靈感,讓主角與魏晉名士嵇康進行深度對談;元代劇作家馬致遠也穿越時空,大力推銷自己改編的「升級版」劇本《青衫淚》來比拚白居易的〈琵琶行〉。另有團隊從現代粉絲文化中的「CP(配對)」視角出發,深入探討元稹與白居易之間深厚的詩歌唱和與知己情誼;「嘶嘶入扣」小組則以「《白蛇傳》的多重宇宙」為題,帶領聽眾穿越宋、明、清,探討白蛇故事在不同時代的面貌,以及女性形象在不同時代的演變。
在成果發表會上,多位學生分享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這次的學習體驗顛覆了他們對文學史課程的想像,課本上的內容也有了新的生命力。「誰能想到讀《中國文學史》還要製作Podcast呢!」「我們嘗試走進古人的世界,思考如果他們活在今天會關心什麼。這個過程讓我們感覺到文學史不再是遙遠的過去,而是與我們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本次成果發表會不僅是課程期末報告,也是一場有意義的教學實踐。學生們最終完成了9支獨具創意的Podcast音檔,他們運用數位工具,將課堂所學化為創作能量。透過Podcast的實作,不僅深化了對文學史的理解,更將經典的智慧,轉化為能夠與公眾溝通、引發共鳴的聲音作品,讓文學史不再是遙遠的知識,而是能與現代生活、情感產生共鳴的有趣話題,也再次證明了文學的魅力,在新的媒介時代中,依然「聲聲」不息、歷久彌新。
(公共事務組編修)
《好聊好料文學史》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nsysuclp/platforms
《好聊好料文學史》Podcast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2347762749
《好聊好料文學史》Podcast IG專頁 https://www.instagram.com/nsysuc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