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力教育新活水 中山師生多元課程設計前進美濃
【西灣學院提供】隨著科技發展,現代學生雖然有更多的管道可以去學習,但同時城鄉差距造成的資源不均現象也日漸加劇,尤其在師資匱乏的高需求地區,學生的受教場域及時段被大幅侷限。為了縮小教育差距,提升高需求地區學童的學習機會,中山大學「服務學習:新住民學童培力服務」課程師生一同深入美濃地區,帶領當地國小學童,藉由手作、科學實驗等由學生自行設計的多元課程,為當地注入新的教育能量。
此次服務學習計畫並不僅限於學生與學童之間的互動,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社區與教育資源的聯繫,對於當地學童而言,更開啟了一條未曾見過的道路。授課教師、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古錦松提到,過去下鄉帶科學營時,有一位女孩因而對此產生興趣,並且立志想要成為醫生,「後來她真的成功了!」古錦松說,服務學習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因此會有各式各樣的課程內容,多元的課程設計讓當地學童看見更多不一樣的未來,改變正是從這裡開始。
對於首次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來說,除了看見教育資源的差距以外,也深刻了解到,這段時間不僅是服務他人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大二的沈旻慧說,看到人很少覺得有些難過,少子化加上非市區的關係,一個年級可能只有一個班而已。但她也表示,這次下鄉的經歷很出乎意料,最難忘的是小朋友們都很熱情,也積極參與課堂。雖然籌備過程會有些繁瑣,但實際上課時自己也會享受其中。
這段服務學習的過程並非一路順遂。在與當地學童的互動中,學生們發現了許多潛在的挑戰,最明顯的就是學童對於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較低,或是被電子產品給吸引。「下課的時候他們像是被手機綁架,這好像是這世代的通病。」中山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大二的葉立澤觀察道。相比過往下課時衝去球場的景象,科技的進步讓學生停留在手機及電腦螢幕前,這儼然是一個教育新課題。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山的學生們並沒有氣餒,除了嘗試理解孩童的想法,也身體力行地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從自然探索到課間的體能活動,成功的讓學童們放下手機,並專注參與課堂。
「服務學習:新住民學童培力服務」課程未來將繼續進行,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教育中心規劃帶動更多學生投入高需求地區的教育發展,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能夠讓更多孩子在平等的起跑線上,享受更多元的資源。
(公共事務組編修)
此次服務學習計畫並不僅限於學生與學童之間的互動,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社區與教育資源的聯繫,對於當地學童而言,更開啟了一條未曾見過的道路。授課教師、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古錦松提到,過去下鄉帶科學營時,有一位女孩因而對此產生興趣,並且立志想要成為醫生,「後來她真的成功了!」古錦松說,服務學習的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因此會有各式各樣的課程內容,多元的課程設計讓當地學童看見更多不一樣的未來,改變正是從這裡開始。
對於首次參與服務學習的學生來說,除了看見教育資源的差距以外,也深刻了解到,這段時間不僅是服務他人的過程,也是自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大二的沈旻慧說,看到人很少覺得有些難過,少子化加上非市區的關係,一個年級可能只有一個班而已。但她也表示,這次下鄉的經歷很出乎意料,最難忘的是小朋友們都很熱情,也積極參與課堂。雖然籌備過程會有些繁瑣,但實際上課時自己也會享受其中。
這段服務學習的過程並非一路順遂。在與當地學童的互動中,學生們發現了許多潛在的挑戰,最明顯的就是學童對於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較低,或是被電子產品給吸引。「下課的時候他們像是被手機綁架,這好像是這世代的通病。」中山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大二的葉立澤觀察道。相比過往下課時衝去球場的景象,科技的進步讓學生停留在手機及電腦螢幕前,這儼然是一個教育新課題。面對這樣的情況,中山的學生們並沒有氣餒,除了嘗試理解孩童的想法,也身體力行地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從自然探索到課間的體能活動,成功的讓學童們放下手機,並專注參與課堂。
「服務學習:新住民學童培力服務」課程未來將繼續進行,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教育中心規劃帶動更多學生投入高需求地區的教育發展,也希望透過這樣的計畫,能夠讓更多孩子在平等的起跑線上,享受更多元的資源。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