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業不結束 西灣生生塾展現高階教育風範













【管理學院提供】全球經濟局勢動盪、產業變化加劇,有一群企業領袖選擇回到校園沉澱思維、拓展格局,在知識與實踐中再度扎根。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後EMBA「西灣生生塾」舉辦第四期結業典禮,來自全臺各地,涵蓋科技、製造、金融、醫療、文創、非營利組織等產業的五十多位企業家與高階經理人圓滿完成為期一年的學習旅程,順利結業。
結業典禮延續古禮傳統,體現尊師重道的儒學精神,由「西灣生生塾」塾長黃三益為結業生披上「西灣圍巾」象徵鎧甲加身,激勵將士士氣;中山大學副校長陳世哲致贈印章,為古時君王授予官位的憑證,代表「身分、權力、義務」,祝賀結業生「財源滾滾、錢滾錢」;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管理學院院長林豪傑頒發西灣生生塾四期班結業證書及獎座,嘉許這段意志與智慧交織的旅程。而中山EMBA執行長蔡佳芬致贈帽子,意喻古人行冠禮,「二十而冠」指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後EMBA導師、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鄭安授則以行動電源表徵「生生續序」,呼應《蘭亭序》中開篇、序章,暗喻為人生續航,知識永不斷電,精神持續擴充。
中山大學「西灣生生塾」被譽為是台灣高階經營教育中,最具「含金量」的後EMBA課程。不同於傳統學位導向的進修模式,它以「實戰策略」為核心、「高階同行陪伴」為方法,師資全數邀請來自產業一線的實務專家、企業領袖、文化名人與策略顧問,結合中山大學教授深度參與,不只傳授實戰經驗,也促進跨產業交流與創新思維的激盪。一年12次課程、每次兩日,儘管學員多為身負重任的企業領導者,仍在百忙之中投入學習。有人連續報名數期,只為精進;有人遠道而來,從不缺席,求知若渴、學而不輟的精神,令人欽佩。每堂課不只是單向教學,更是師生共同討論、反思、共享智慧的互動場域,也讓每一位參與者在知識、視野與人脈上都有跨越性突破。
李志鵬校長思考中山大學如何在當代發展中扮演更具指標性的角色,他相信中山有潛力成為台灣南部的「哈佛」,不只是學術與研究的重鎮,更能緊扣高雄城市發展脈動,成為引領區域創新與國際對接的關鍵樞紐。他強調中山必須擔負更多人才培育與知識轉譯的角色,提出AI新願景,結合人工智慧(AI)、藝術(Art)、人文(Humanity)與國際觀(Internationalization),期許中山培育出具備深度思維與全球視野的人才。李校長也勉勵畢業生做為各自領域中的實踐者與引領者,將西灣學習轉化為實踐行動,延續中山精神,成為推動台灣轉型與企業永續的關鍵力量。
黃三益塾長回想接任時的喜悅與肩負使命,「作為中山大學全校最高層級的進修班之一,『西灣生生塾』承載著學院對高階教育的厚望與深遠期許。」 他親自參與多場課程與參訪活動,與學員們一同學習、一同成長。他認為後EMBA的獨特之處便是學習從不止於一年課程的結束,而是可以跨期、長期回流,生生不息。
「今天我們舉行的是結業式,而非畢業式,意味著學習旅程尚未終止,而是生生不息的延續。」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林豪傑院長致詞說,每一期的『西灣生生塾』,都有學長姐選擇續讀,不只一期,更是二期、三期、四期……甚至五期都持續參與。其中,孫乙文學姊自第一期便加入,如今持續學習至今,「是我們最忠誠的學員之一;還有郭育誠學長自第二期開始參與,至今仍持續學習;高瑞陽學長則連續參加第二、三、四期,展現學無止盡的精神。
後EMBA第四期班代表、同時也是E23 EMBA班代的高雄河堤事業連鎖總經理王信超認為,如今的企業經營,應朝向互助合作,而非各自為政。藉由課程與交流,不僅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幫助,也在這裡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學習、相互砥礪,是持續投入的最大動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
結業典禮延續古禮傳統,體現尊師重道的儒學精神,由「西灣生生塾」塾長黃三益為結業生披上「西灣圍巾」象徵鎧甲加身,激勵將士士氣;中山大學副校長陳世哲致贈印章,為古時君王授予官位的憑證,代表「身分、權力、義務」,祝賀結業生「財源滾滾、錢滾錢」;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管理學院院長林豪傑頒發西灣生生塾四期班結業證書及獎座,嘉許這段意志與智慧交織的旅程。而中山EMBA執行長蔡佳芬致贈帽子,意喻古人行冠禮,「二十而冠」指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後EMBA導師、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鄭安授則以行動電源表徵「生生續序」,呼應《蘭亭序》中開篇、序章,暗喻為人生續航,知識永不斷電,精神持續擴充。
中山大學「西灣生生塾」被譽為是台灣高階經營教育中,最具「含金量」的後EMBA課程。不同於傳統學位導向的進修模式,它以「實戰策略」為核心、「高階同行陪伴」為方法,師資全數邀請來自產業一線的實務專家、企業領袖、文化名人與策略顧問,結合中山大學教授深度參與,不只傳授實戰經驗,也促進跨產業交流與創新思維的激盪。一年12次課程、每次兩日,儘管學員多為身負重任的企業領導者,仍在百忙之中投入學習。有人連續報名數期,只為精進;有人遠道而來,從不缺席,求知若渴、學而不輟的精神,令人欽佩。每堂課不只是單向教學,更是師生共同討論、反思、共享智慧的互動場域,也讓每一位參與者在知識、視野與人脈上都有跨越性突破。
李志鵬校長思考中山大學如何在當代發展中扮演更具指標性的角色,他相信中山有潛力成為台灣南部的「哈佛」,不只是學術與研究的重鎮,更能緊扣高雄城市發展脈動,成為引領區域創新與國際對接的關鍵樞紐。他強調中山必須擔負更多人才培育與知識轉譯的角色,提出AI新願景,結合人工智慧(AI)、藝術(Art)、人文(Humanity)與國際觀(Internationalization),期許中山培育出具備深度思維與全球視野的人才。李校長也勉勵畢業生做為各自領域中的實踐者與引領者,將西灣學習轉化為實踐行動,延續中山精神,成為推動台灣轉型與企業永續的關鍵力量。
黃三益塾長回想接任時的喜悅與肩負使命,「作為中山大學全校最高層級的進修班之一,『西灣生生塾』承載著學院對高階教育的厚望與深遠期許。」 他親自參與多場課程與參訪活動,與學員們一同學習、一同成長。他認為後EMBA的獨特之處便是學習從不止於一年課程的結束,而是可以跨期、長期回流,生生不息。
「今天我們舉行的是結業式,而非畢業式,意味著學習旅程尚未終止,而是生生不息的延續。」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林豪傑院長致詞說,每一期的『西灣生生塾』,都有學長姐選擇續讀,不只一期,更是二期、三期、四期……甚至五期都持續參與。其中,孫乙文學姊自第一期便加入,如今持續學習至今,「是我們最忠誠的學員之一;還有郭育誠學長自第二期開始參與,至今仍持續學習;高瑞陽學長則連續參加第二、三、四期,展現學無止盡的精神。
後EMBA第四期班代表、同時也是E23 EMBA班代的高雄河堤事業連鎖總經理王信超認為,如今的企業經營,應朝向互助合作,而非各自為政。藉由課程與交流,不僅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幫助,也在這裡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彼此學習、相互砥礪,是持續投入的最大動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