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區韌性 臺日學者推動防災知識







【校責中心提供】極端氣候可能帶來更多災害事件,如何提升社區的防災能力與氣候韌性,已是當前全球在地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國立中山大學USR「邁向永續轉型與創生:城市共事館的全球在地實踐計畫」邀請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堂准教授落合知帆訪臺,透過SIG共培工作坊、共同授課、社區公民論壇以及實地田野踏查等多元形式完成「氣候變遷、災難與地方知識」系列活動。
落合知帆訪臺期間,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合作,進入USR城市共事館計畫的教學與社會實踐場域。在旗津、美濃、旗山的實地踏查中,與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師生,在地工作者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張正揚、耆老黃森蘭、尊懷基金會王繼強等進行現地交流。通過走踏美濃日治時期至今的水利設施、旗山鵝卵石護岸、莫拉克風災歷史現場,同時學習臺灣在地探討災難經驗、在地知識及社區的災難與風險因應措施,以及由落合知帆反饋帶入的日本防災經驗與觀點。
除了深入社區,落合知帆也透過多場演講與教學活動與中山師生及在地夥伴進行交流。在USR計畫社區夥伴旗美社區大學的協作下,她在旗山文化園區分享日本的「防災對策與在地傳統知識——地方居民所形成的石文化」,引發社區的熱烈討論,包括共思可以如何挖掘在地知識及落實社區防災。在環境社會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共課活動中,落合知帆特別分享跨領域的研究方法,並深入引介其對日本和歌山縣本宮町、岐阜縣白川鄉等地的研究與社會實踐方法,說明在基礎設施之外,社區如何將防災意識融入生活,並促進跨世代知識傳承與凝聚社會網絡。
結合SIG跨校共培活動,「氣候變遷、災難與地方知識」工作坊由落合准教授進行主題演講,分享滋賀縣比良山麓居民結合地形條件與在地技術,發展出結構性堤防、森林緩衝、寺廟鐘響預警等多元防災措施。這些知識不僅提升了社區災害應變力,也見證了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落合知帆強調,傳統地方知識與社區參與式防災是現代災害治理的重要資源,也鼓勵年輕世代積極參與社區互動,共同打造地方防災網絡。
本次工作坊同時納入南臺灣本地案例,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從霧臺原住民部落出發,分享傳統農業、土地制度與文化復振的實踐,展現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邱毓斌與博士後研究員野口英佑則聚焦於災後重建與地方知識動員,強調大學不僅是知識生產者,更應成為地方重建的夥伴與共創者。
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帶領的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學生,也共同發表團隊在旗津地區進行的氣候調適、社區防災與社會韌性的研究,探究弱勢群體在災害情境下的多重困境,凸顯社會網絡、公私協力與社區支持的重要性。課程學生黃婕瑜表示,此次透過旗美地區實地調查,能深入了解當地居民在災害記憶、生活知識與文化實踐中累積的風險因應經驗。她也指出,旗美地區的居民對風災、淹水感受深刻,而透過居民與耆老的分享,讓我們更貼近當地真實的災難情境,也期盼未來能再強化家園的災害管理體系。
「氣候變遷、災難與地方知識」系列活動由國立中山大學USR城市共事館計畫協同主持人邱花妹主持,吸引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校的USR夥伴,以及在地夥伴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大港校CC等在地夥伴與中山師生參與共培。透過本次交流,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在災難與風險議題上,深化理解、拓展視野,共同尋找可行的在地合作模式。未來,城市共事館將持續作為臺灣與國際社群交流的平臺,攜手各界夥伴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挑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從在地出發,打造更具韌性與希望的永續社會。
(公共事務組編修)
落合知帆訪臺期間,與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合作,進入USR城市共事館計畫的教學與社會實踐場域。在旗津、美濃、旗山的實地踏查中,與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師生,在地工作者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張正揚、耆老黃森蘭、尊懷基金會王繼強等進行現地交流。通過走踏美濃日治時期至今的水利設施、旗山鵝卵石護岸、莫拉克風災歷史現場,同時學習臺灣在地探討災難經驗、在地知識及社區的災難與風險因應措施,以及由落合知帆反饋帶入的日本防災經驗與觀點。
除了深入社區,落合知帆也透過多場演講與教學活動與中山師生及在地夥伴進行交流。在USR計畫社區夥伴旗美社區大學的協作下,她在旗山文化園區分享日本的「防災對策與在地傳統知識——地方居民所形成的石文化」,引發社區的熱烈討論,包括共思可以如何挖掘在地知識及落實社區防災。在環境社會學、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的共課活動中,落合知帆特別分享跨領域的研究方法,並深入引介其對日本和歌山縣本宮町、岐阜縣白川鄉等地的研究與社會實踐方法,說明在基礎設施之外,社區如何將防災意識融入生活,並促進跨世代知識傳承與凝聚社會網絡。
結合SIG跨校共培活動,「氣候變遷、災難與地方知識」工作坊由落合准教授進行主題演講,分享滋賀縣比良山麓居民結合地形條件與在地技術,發展出結構性堤防、森林緩衝、寺廟鐘響預警等多元防災措施。這些知識不僅提升了社區災害應變力,也見證了人與自然共存的智慧。落合知帆強調,傳統地方知識與社區參與式防災是現代災害治理的重要資源,也鼓勵年輕世代積極參與社區互動,共同打造地方防災網絡。
本次工作坊同時納入南臺灣本地案例,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從霧臺原住民部落出發,分享傳統農業、土地制度與文化復振的實踐,展現人與土地密不可分的共生關係。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邱毓斌與博士後研究員野口英佑則聚焦於災後重建與地方知識動員,強調大學不僅是知識生產者,更應成為地方重建的夥伴與共創者。
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副教授邱花妹帶領的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課程學生,也共同發表團隊在旗津地區進行的氣候調適、社區防災與社會韌性的研究,探究弱勢群體在災害情境下的多重困境,凸顯社會網絡、公私協力與社區支持的重要性。課程學生黃婕瑜表示,此次透過旗美地區實地調查,能深入了解當地居民在災害記憶、生活知識與文化實踐中累積的風險因應經驗。她也指出,旗美地區的居民對風災、淹水感受深刻,而透過居民與耆老的分享,讓我們更貼近當地真實的災難情境,也期盼未來能再強化家園的災害管理體系。
「氣候變遷、災難與地方知識」系列活動由國立中山大學USR城市共事館計畫協同主持人邱花妹主持,吸引來自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校的USR夥伴,以及在地夥伴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南部辦公室、大港校CC等在地夥伴與中山師生參與共培。透過本次交流,讓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在災難與風險議題上,深化理解、拓展視野,共同尋找可行的在地合作模式。未來,城市共事館將持續作為臺灣與國際社群交流的平臺,攜手各界夥伴共同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挑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如何從在地出發,打造更具韌性與希望的永續社會。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