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海膽荒礁」 海洋永續推動研究中心啟動肚仔坪潮間帶海膽移除行動
【海洋永續推動研究中心提供】為挽救小琉球肚仔坪潮間帶因海膽過度繁殖而陷入崩解危機的珊瑚礁生態系,國立中山大學海洋永續推動研究中心受屏東縣政府委託,自2025年6月起展開大規模海膽移除行動。此次行動結合縣政府、琉球在地志工、當地學校師生、導覽員、海洋教育種子教師及多個海洋保育團體,共同針對肚仔坪潮間帶的有害海膽族群進行有效處理,希望緩解「海膽荒礁」對海洋環境的嚴重破壞。
海洋永續中心調查發現,肚仔坪潮間帶曾是覆蓋茂密泰來草床、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珊瑚礁棲地,然而如今卻被大量海膽佔據,珊瑚礁表面布滿海膽啃蝕後的坑洞,海草稀疏散落,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形成臺灣首見的「海膽荒礁」現象,海膽數量高達80至100萬顆。
海膽數量失控的主因包括過度捕撈導致天敵銳減,以及遊客活動帶來的高營養鹽汙染,促進海膽食物增長。國際研究指出,唯有透過大規模人工移除,移除超過75%的海膽,才有機會能逆轉荒礁現象,阻止海膽族群爆發,避免珊瑚礁生態系徹底崩解,並讓海草得以恢復生長。
經過去年小規模試驗成功後,海洋永續中心建議屏東縣政府儘速推動全面移除計畫。今年獲得海洋保育署支持,正式啟動臺灣首場大規模海膽移除活動。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張詠斌主辦,中山海科系教授劉莉蓮及中心主任張水鍇進行環境教育講授,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鄭永裕並帶領超過80名志工,在大退潮時段進入肚仔坪執行海膽移除。此次行動聚焦肚仔坪核心保育區,選擇高溫炎熱的夏季進行,正值海膽繁殖旺季,以阻斷其大量繁殖。由於海膽數量龐大且須配合退潮時間,移除作業將分階段持續推進。
張水鍇表示,活動當天採集的海膽將製作成海膽裝飾品,作為環境教育教材;而為加速移除海膽,其餘時間則採用「就地正法」方式,直接敲破海膽,成為海中生物如螃蟹與魚類的食物,讓海膽回歸生態循環,回饋大自然。這項行動不僅是為了拯救小琉球的珊瑚礁生態,更期望透過民眾參與,提升公眾對海洋保育重要性的認識,讓每個人都成為守護海洋的一份子,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
(公共事務組編修)
海洋永續中心調查發現,肚仔坪潮間帶曾是覆蓋茂密泰來草床、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珊瑚礁棲地,然而如今卻被大量海膽佔據,珊瑚礁表面布滿海膽啃蝕後的坑洞,海草稀疏散落,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形成臺灣首見的「海膽荒礁」現象,海膽數量高達80至100萬顆。
海膽數量失控的主因包括過度捕撈導致天敵銳減,以及遊客活動帶來的高營養鹽汙染,促進海膽食物增長。國際研究指出,唯有透過大規模人工移除,移除超過75%的海膽,才有機會能逆轉荒礁現象,阻止海膽族群爆發,避免珊瑚礁生態系徹底崩解,並讓海草得以恢復生長。
經過去年小規模試驗成功後,海洋永續中心建議屏東縣政府儘速推動全面移除計畫。今年獲得海洋保育署支持,正式啟動臺灣首場大規模海膽移除活動。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張詠斌主辦,中山海科系教授劉莉蓮及中心主任張水鍇進行環境教育講授,屏東縣政府農業處處長鄭永裕並帶領超過80名志工,在大退潮時段進入肚仔坪執行海膽移除。此次行動聚焦肚仔坪核心保育區,選擇高溫炎熱的夏季進行,正值海膽繁殖旺季,以阻斷其大量繁殖。由於海膽數量龐大且須配合退潮時間,移除作業將分階段持續推進。
張水鍇表示,活動當天採集的海膽將製作成海膽裝飾品,作為環境教育教材;而為加速移除海膽,其餘時間則採用「就地正法」方式,直接敲破海膽,成為海中生物如螃蟹與魚類的食物,讓海膽回歸生態循環,回饋大自然。這項行動不僅是為了拯救小琉球的珊瑚礁生態,更期望透過民眾參與,提升公眾對海洋保育重要性的認識,讓每個人都成為守護海洋的一份子,共同守護我們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