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言踏查之旅 師生創建「菜市仔人情佮物愛」平台
【中文系提供】在「文學有路之用」共學實踐計畫的支持下,中文系教授杜佳倫開設「台灣語言踏查之旅」課程,本學期以「菜市仔踅街」為調查課題,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語文調查的全程工作,包括受訪攤商的聯繫、訪談問題的行前準備與測試、訪談的交流互動、詞彙語句的詳細記錄以及行後語料的整理與編輯,最後據以製作「菜市仔人情佮物愛」語文成果平台(https://sites.google.com/g-mail.nsysu.edu.tw/tshai3tshi7a2)。
除了教師講授台語文讀寫、社區觀察與訪談的重要觀念與方法,特別重視「從做中學」的實踐方式,第一階段由教師手把手帶領學生至鹽埕第一公有市場進行調查訪談,第二階段再由各組學生搭配鼓山第一公有市場的四家攤商,完成特殊語彙、工序細節的調查與記錄,最後以台語文記述市場故事、共同編輯成果平台。
本課程特別邀請到社會系副教授王梅香入班,協同講授社區調查的觀念與方法,透過兩週精彩課程,師生獲得非常實用的田調技巧。第一階段踏查場域為鹽埕第一公有市場,由城市共事館USR計畫王威棋老師協助導覽市場附近文史時空,並幫忙引介魚販阿姨接受訪談,個性直率的蔡金阿姨以流利台語分享各式魚知識與真摯動人的菜市人生。第二階段踏查場域為鼓山第一公有市場,由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徐寶貴老師協助導覽市場附近文史時空,陳麗緹老師熱情引介市場附近的東成米行何老闆,以及市場內的三家攤商,分別是永安海產陳老闆、豬肉攤商夏老闆、青菜攤商陳老闆,各組學生分頭完成三週的台語訪談,逐步建立與市場商家的信任關係,並藉由老闆們的真誠分享,更深入了解菜市的人情物愛,以及不為人知的甘苦心聲。
台語文成果平台豐富有趣,除了有精細的各式魚名、肉名、菜名、工具名稱,例如:虱目魚的背鰭肉叫「魚嶺(niā )」、里肌與豬皮之間軟嫩的「二沿(lī-iân)肉」、秋葵叫做「胃豆」,各組還嘗試以台語趣味短語來做為人情故事標題,例如:以「艱苦頭,快活尾」帶出魚販蔡阿姨愜意的菜市生活;以「老實人,歡喜趁(thàn:賺取)」總結永安海產陳老闆誠懇踏實的生意理念;又以「庄頭有親,隔壁有情」來描述菜攤陳老闆與隔壁其他攤商的友好交情;而「仝款米飼百款人」則是論及米店何老闆面對漚客(àu-kheh:惡客)的態度。學生藉由親身進入菜市場文化實境,益加細密體察人情世故,記錄、蒐集到最生動切實的語料。
這次的語言踏查成果為「菜市仔踅街」計畫的初步開端,師生團隊從中挖掘豐富的語文寶藏,在此基礎之上將繼續展開菜市場的文學閱讀、創意提案、展品設計與製作,預計明年實地策畫一場展覽。歡迎對菜市場課題富有興趣的師生踴躍參與「文學有路之用」共學實踐計畫的課程與活動。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