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培力青年返鄉 中山大學踏查屏東見學












發佈日期:
2025-07-07
中山公事所教授郭瑞坤指出,台灣各地近年來積極推動「地方創生」行動,並視青年返鄉為促進在地轉型的關鍵動能。如國發會也建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輔導青年開創事業,協助連結地方需求、共創移居、留鄉或返鄉支持系統,以達地方創生願景。郭瑞坤表示,為全面理解地區經營管理的不同實踐路徑與挑戰,帶領學生實地拜訪、了解工作站運作與青年返鄉情形有其必要性,能深刻體會地方創生工作不僅需要熱情與堅持,更仰賴在地資源整合與跨領域協作。
萬巒鄉「Kelju!革路聚聚」為原住民文化共創與長照實踐基地,於2019年成立,由三支羽毛活動整合行銷企業社與瑪恰屋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共同經營,致力以排灣與魯凱文化為核心,推動青銀共創、部落長照服務及飲食文化保存。儘管經費和人力仍面臨挑戰,但已有26名青年願意在此耕耘。「土地能接受所有種子」,原住民對家鄉懷抱的深厚情感,也是點燃他們返鄉的火苗。瑪恰屋合作社理事主席李黃昱軒強調,部落發展的關鍵不僅是資金,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連結;唯有讓生活、文化及產業有機結合,才能真正體現原民生活的本質與精神。
位於屏東市勝利新村的「勝利屏東青培站(繫。本屋)/頭分埔文化工作室」是一家獨立書店,不定期舉辦文化策展,也以地方編輯與村落研究等方式重塑地方記憶,更展現家鄉的創新能量與價值。負責人徐孝晴分享,社會普遍存在一種觀念,認為在其他縣市工作發展較好,回到屏東反而是一種退步。然而他觀察到,屏東是匯集多元文化的地區,包含客家、原住民及漢人文化,地方創生即是生活的一部分,希望能將屏北和屏中的地方故事帶到大眾面前。
屏東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科長謝蕙蓮說明,隨著地方創生邁入3.0階段,縣府角色更側重於「搭建有效的溝通平台」,強化不同角色間的連結與協作。縣府協助青培站與各鄉鎮公所提案進行資源對接,實現跨局處合作與資源整合,方能有效支持返鄉青年。勞動暨青年發展處處長李雨蓁也提及,現正積極推動「以青培青」的模式,鼓勵青年共同探索地方發展的解方與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