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經驗異身體共在 臺韓障礙藝術交流工作坊

【劇藝系/氣膠中心提供】當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體經驗,遇見來自不同感官與行動方式的他者,如何重新認識「身體」?由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主辦,空表演實驗場、身體氣象館、氣膠研究中心協辦,國科會與教育部指導的「感官甦醒與身體接觸」工作坊邀請韓國行為藝術家姜聲國(Kang sung kuk )擔任講師,與中山劇藝系學生、身障表演者及一般民眾,共同展開一場關於「動」與「感受」的探索旅程。

姜聲國自2005年起以行為藝術與舞蹈為主要創作領域,長期推動障礙與非障礙者共融的身體實驗。此次設計的障礙藝術交流工作坊,不以技巧為核心,而是透過接觸與覺察,重新建立對身體與空間的敏感度。活動從地板暖身開始,學員透過緩慢移動、甩動四肢進入身體狀態,隨後展開雙人練習,嘗試用非手部的身體部位移動對方,重構「觸碰」的語言。

他也示範「不用手將水倒入杯中並移動水杯」,接著邀請學員用雙腳將水杯裝滿、移動位置,藉此跳脫日常慣性的動作,打開身體與感知的界線。後續的閉眼行走與重心轉移練習,則引導學員放下視覺依賴,專注傾聽地面的聲音與自身重量的變化。

在最後的群體連結中,參與者以各種姿態交錯組合,從雙人、多人直到所有人聚集在一起,彼此依靠、共舞,形成流動不息的共感場域。來自空表演實驗場的陳怡然分享剛開始不太敢加入多人共舞,會怕打亂原有的秩序。另一位夥伴林可君也提到有種障礙者需要去融入所謂一般人的感覺。這樣的感受也反映出障礙者在公共空間中經常面對的心理門檻。

相反地在過程中,也有障礙者很快地融入群舞,輪椅使用者陳冠華是國小社會教師,他邀請非障礙者調整自己的重心,兩人擁抱一同在輪椅上舞動,構成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劇場藝術系學生黃卓傑觀察,每一個人的身體或多或少都有局限,但這不影響去感受彼此。就像最後大家一起圍成圈,達到相同的狀態,「那一刻是我在工作坊中看到最美的畫面。」

本次工作坊不僅是一場身體探索的實驗,更是一場關於藝術共融與障礙平權的深刻實踐。在講求效率與標準的社會節奏中,我們是否還能保有對差異的細緻感觸?透過這樣的身體練習,也許我們能重新看見彼此的存在,並尋得與他人真實共舞的可能。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副教授何怡璉表示,希望藉由這樣的工作坊,打開對身體與表演的更多想像。邀請不同國際障礙藝術家,其成為專業藝術家的養成歷程,打破障礙者的刻板印象,開啟專業身份的想像。她強調,未來將持續推動「異身體」的研究與創作,並促進無障礙藝術的國際對話。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