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降雨到放晴 中文系攜詩社展「氣象觀測」新詩文學

發佈日期: 2025-05-22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攜手南嶼詩社舉辦「詩社113學年度創作成果展」,以「氣象觀測」作為主題策劃新詩文學展覧,現場分為「滯留鋒」、「五月病」與「回歸線」三大展覽區塊,象徵由低潮至復甦的心境轉折,分別呼應「降雨」、「不安定」與「放晴」三大主題。成果於文學院4樓展至5月23日,歡迎師生交流。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兼詩社指導老師黃資婷說明,南嶼詩社為中山大學文藝性校園社團,成立一年間持續進行活動,曾舉辦「作家演講」、「秋日走讀」、「春日走讀」、「讀詩會」及各種主題之社團課程,致力於推廣現代詩的寫作與普及。本次展覽以「氣象觀測」為題,取「氣象」不單純只是「氣象」,也是人的「心象」之意,並以「觀測」的特殊性質連接詩人創作時對於自身內心的窺探,「觀測氣象,也正是在觀測心象」。

「滯留鋒」取其氣團滯留之特性,連結「在過渡變化中停滯不前」的心情,主要以描寫鬱悶、糾結、遲滯之作品為主。展區設計模擬下雨的視覺效果,以懸吊的透明PC板貼上詩句作為呈現,周邊佐以懸吊的或平地放置的雲朵製造黏膩、擁擠之感。

「五月病」的詞源來自日文,代表日本多於五月進行人事變動而產生之「對未來的不確定、焦躁感」。此展區第一部分以大量不同色階、濃淡的藍色色塊拼貼、包圍詩句,製造用不同深淺輕重之憂鬱情緒包裹詩人詩句的效果;第二部分以花草及樹木為主,構思一個大雨已經停止、萬物繁茂、花草萌芽的區域,展區之詩句以棉線編織固定,展現人感到困頓卻又面向綠意盎然之自然的矛盾感,展區地面貼上不規則之鏡子,模擬雨後積水的光景。

在經歷過大雨及變動之後,最後進入到「回歸線」展區。該展區以各種社員拍攝之陽光圖片及選詩為主軸在白板上排列,縫隙中穿插社團一年以來所舉辦的課程宣傳圖,為社員之成果及回歸線陽光普照之特性的交織呈現。該展區希望分享給觀眾的是「或許會下雨、會不安,但陽光終究還會再回來」的心情。

除了靜態的展品佈置,展覽中也設計了互動區,桌面同時擺放了可自由拿取的小張透卡及可翻閱的、完整收錄展區作品的小冊。希望觀眾在觀賞展覽、體會作品的同時,也能進而產出自己的文字,以達成推廣、普及新詩創作的目的。此外詩社也推出自編小誌《詩語症》,全書收錄共60首新詩,當中集結了社團成員過去一年所創作的、未放置於展覽中之作品。

開幕當日除現場導覽,也由黃資婷與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高維志進行對談。高維志細讀小誌詩作,指出社員創作的多樣性與意象構建的獨特性。兩人皆提到,氣象觀測展覽呈現出的成果是非常完整的,無論是小誌或是展覽的作品成熟度皆令人驚艷。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