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全民外交新視野 李光章剖析全球戰略與臺灣角色

【外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中華民國外交部外交及國際事務學院(Institute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中華民國中小企業總會共同舉辦「2025全民外交研習營」,研習講座邀請臺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李光章蒞校演講。曾任駐紐約辦事處處長、外交部主任秘書、駐美國副代表、駐荷蘭代表及外交部歐洲司司長的李光章以豐富卓越的外交經歷,向現場學員深入剖析外交工作的核心精神、美國川普政府的全球戰略,以及臺灣在當前國際局勢中的角色與契機。活動現場吸引逾70位師生參與,展現對外交事務的高度關注與學習熱忱,為推動全民外交注入豐沛活力。

李光章以「世界新台灣,台灣新世界——外交老兵『荷舞蝶香』的見證」為題,開場即以「行人」與「候鳥精神」作為隱喻,象徵外交人員在變動與漂泊中始終扮演於困境中創造可能、在前線穩定後方的關鍵角色。他引用Edward Heath、Henry Wotton與Mark Twain等英美作家的外交觀點,指出外交的手段可以因時因地制宜,但其目標始終如一,就是要爭取國家最大整體利益。李光章分享自身外交經驗指出,如何將雙邊關係從「荷香蝶舞」轉化成「荷舞蝶香」,考驗所有外交人員如何在不利情勢中,廣結善緣,拓展國家利益。

在分析美國川普政府的戰略思維時,李光章說明「美國優先」與「競勝中國」的核心邏輯,不僅限於經濟面(例如再工業化與對等關稅政策),更深入至安全層面。他指出,美國反對任何搭安全便車的盟友,要求東亞友盟及北約成員增加國防支出,以強化共同集體安全及「總和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的戰略佈局。

針對臺灣未來應如何拓展外交及經濟參與的重要議題,李光章特別提及外交部長林佳龍倡議的「總合外交」三支柱,認為應善用以民主為核心的價值外交、以安全為核心的同盟外交、以繁榮為核心的經貿外交,凸顯臺灣在「戰略三鏈」——價值鏈、第一島鏈、供應鏈上的關鍵角色,持續深化與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的關係,擴大包括聯合國體系在內的國際參與。

他特別闡述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內容,釐清該決議只處理聯合國內的中國代表權問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但該決議並未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未禁止臺灣參與國際組織,也不影響其他國家對臺關係的主權選擇,更未授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可以在聯合國代表臺灣人民。但北京當局長期以來蓄意曲解該決議,意圖混淆國際視聽,使臺灣的國際參與面臨諸多困難與障礙。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近期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嚴厲譴責中國「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國務院高層官員在國會作證時也特別提到,聯大第2758號決議未反映、不支持、不等同於北京當局所謂的「一個中國原則」,也未限制其他國家與臺灣建立關係,或排除臺灣參與聯合國體系。

李光章指出,依照聯合國憲章,新會員入會需經過安理會推薦,並經聯合大會多數會員國同意。鑒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我們無論以「臺灣」或「中華民國」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在當前的政治現實上並無可能。至於申請「重返」聯合國,這涉及中國代表權問題,依據聯合國憲章,應由聯合國大會表決;因此,我們至少需要擁有過半數會員國(97票,如果列為重要問題,則需3分之2會員國129票)的支持,才有可能;鑒於我國目前12個邦交國中,只有11個國家是聯合國會員,因此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暫不具可行性。

他強調,臺灣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對於許多亟待解決的全球性問題,臺灣能給予協助;聯大2758號決議並未限制臺灣的國際參與,臺灣仍可透過靈活務實的外交策略,爭取國際支持臺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及其他多邊組織。研習營尾聲,李光章強調,臺灣的外交人員沒有氣餒的餘地,唯有透過細緻觀察國際局勢(瞧)、積極尋求連結與資源的可能性(橋)、以及靈活精準的外交手法(巧),方能在變動的國際舞台上為台灣開創更大的外交空間。

本次活動中山大學方承辦人、中山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林毓凱表示,這場演講不僅讓學生得以一窺外交工作的現場樣貌,更具深遠啟發意義——語言不僅是國際溝通與價值傳遞的橋梁,更是在全球政治脈絡中捍衛國家利益與生存空間的重要工具。他也分享觀察指出,隨著基本英語能力已逐漸成為臺灣大學生的普遍標配,外文系在基礎語言課程的設計上,未來或可考慮朝更具實務性、實用性與應用導向的方向調整,強化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與國際應對素養。此次研習營展現出高等教育與外交實務深度結合的潛力,也鼓舞青年學子以更宏觀的視角思考臺灣在國際間的定位與未來發展。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