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共感」人文經驗 臺綜大講座思考高教關鍵課題








【文學院提供】2022年12月Chat GPT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世界無論在產業研發、國際戰略與外交上的重新佈局。國立中山大學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執行「走向東亞共生:從單中心到遍中心思維」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島鏈人文」計畫,舉辦「大學領導大師班啟航講座——動盪時代的高等教育」系列講座,日前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暨臺綜大系統主席王汎森、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對談,兩位歷史學者以人文經驗帶領與會者思考AI高度發展時代的挑戰與轉機。
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致詞表示,為了回應AI時代的挑戰,國立中山大學致力於打造一個主動回應當代議題的校園社群,他也提出(AI)2:「藝術與包容」(Artistic & Inclusive)以及「前瞻與創新」(Advanced & Innovative)為精神的全新願景,期盼積極追求最前沿知識與創新價值的同時,不要忽略長久以來形塑社會基石的人文價值。
此次講座由由中山大學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莫加南(Mark McConaghy)主持,他以如何面對人文學科恐遭AI取代的焦慮、如何吸引年輕人投入人文學科、如何從大學行政端平衡「科學」與「人文」,以及雙語教育政策帶給大學的機遇與挑戰為題,向兩位同時身兼大學行政職的歷史學者請教。王汎森舉例,在德國鼎鼎大名的學術群體法蘭克福學派中,不同世代面對啟蒙的評價截然不同,強調批評理性導致缺乏共感的社會與提倡的理性作為審慎民主政治解決當代社會問題,並舉出AI善於模仿但無法確認資訊的正確性,勉勵在場師生AI時代中在A和B之間,要變成比它更厲害的C。面對AI時代要擴充「感覺」,對他人的關愛、理解是人類無法被取代的,人類還有思考「理性的外線 the outer limit of reason」的重要能力。因而,人文社會和科學必須要對話,且互為主體的密切對話,不是STEM附屬的附庸,且需要有經費的保證支持各項的人文活動。
陳玉女則表示,從佛教來思考AI世代人文學科所面臨的焦慮,必須跳脫善惡的二元論,透過「空」的跨越性思維方式來面對焦慮,在實踐上可以透過參禪正念來調適。另外,更要試圖找回AI時代失去的如書寫、體驗,並與商管、理工等學科結合,她以成大全校必修「踏溯臺南」課程經驗為例,提出成大如何結合人文與理工跨領域的成功示範,帶領學生在AI時代回到生活的場景中「體驗」腳下的土地,更成為了成大標竿的商業IP,吸引其他潛在產學合作。「踏溯臺南」能夠給臺灣綜合系統的各所大學模範,如何讓學生扎根於本土,同時也善用最先進的AI工具,將人、科、產成功連結起來。
此次對談無疑是一次重要的思想交流與學術起點。出身理工學門的中山大學研發長林宗賢認為,在AI時代必須要讓人文層面進入到STEM學科的所有人的心裡,沒有人文的社會,歷史教導我們就是戰爭的來臨。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則表示,負責研發處的主管對於人文有所感便是學校最大的福氣。主持人莫加南提到,一所標竿的大學不能忘記人文、自己的責任,並鼓勵年輕學子挑戰自我,也許臺下的學生就會是未來的王汎森、陳玉女。
現場師生交流熱絡,也有分別來自中南部的「臺灣綜合大學系統」重要學術夥伴共襄盛舉,包括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講座教授兼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戴浩一、國立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前瞻研究中心主任蔡東杰,以及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楊政達皆與會出席。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