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哲學界安樂哲「生生論」初探 全球共生國際漢學中心激盪思想火花








【文學院提供】由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賴錫三、副教授莫加南主持的文學院「全球共生與國際漢學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首場活動邀請世界著名跨文化哲學家安樂哲(Roger T. Ames)展開學術訪問,為期一週的演講、座談、工作坊,為臺灣哲學界帶來豐富多彩的思想交流與互動。
安樂哲目前為北京大學講座教授,此前曾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擔任哲學教授近40年,並主持重要期刊《東西方哲學》(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在此期間,安樂哲成為跨文化哲學的開拓者,翻譯、詮釋和教授先秦中國哲學經典著作,將它們帶到世界,並撰寫、編輯數十本詮釋包括儒家和道家經典的中國哲學書籍。
安樂哲於國立中山大學訪問期間進行多場學術活動。他以「生生的中國哲學:生生大德為第一哲學」為題,向臺灣學者和學生介紹了他在40年的學術生涯中所形成的哲學思維方法──其所定義的「生生論」。他闡釋這種哲學方法起源於《易經》,是一種理解世界內在動力的方式,強調宇宙萬物的物化與氣化。生生論與本體論方法相反,後者認為上帝高於世界,或存在一套定義宇宙的超越原則,生生論則呈現了一個在各種元素之間持續變化、成長和運動的世界,這是一個世界本身即將經歷的成長過程,不需要上帝作為原動力或超越的先驗。安樂哲解釋,在中國和西方的傳統中都可以找到本體論和生生論的世界觀,生生論的思想家包括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等等。生生論的世界觀使倫理道德能夠植根於日常經驗中,避免將超驗的絕對性強加於世界,從而導致對不遵守絕對原則的人民進行驅逐或施暴。最後,安樂哲在與中山文院深度交流後,認為重新用「共生論」來翻譯Zoetology會是更好的選擇。
「心不離家:儒家哲學之扎根與延展」講座中,安樂哲探討了這個時代的關鍵問題:是否存在著一種可以有效地應用於全世界所有人的普世道德觀?他回應道德哲學家邁克爾.沃爾澤(Michael Laban Walzer)的研究成果,指出雖然我們不能擁有教條的或僵化的道德標準,但我們仍然需要一些最低限度的道德願景來連結全世界的道德情感。沃爾澤認為,這種最低限度的道德觀念可以透過「正義」概念來表達;而安樂哲則認為,二階概念如「正義」過於抽象,無法真正打動人心而成為骨子裡的道德。他對此提出對儒家家庭觀念「孝」的重新詮釋,來作為建立世界最低底線道德的潛力,因為家庭是人類普世的最基本經驗。而透過對經典進行仔細的閱讀,包括《論語》和《孟子》,安樂哲闡釋了「孝」如何以代代相傳的仁慈互惠為基礎,成為中華世界生活的核心。秩序完整的家庭是秩序完整的國家之核心,它催生出「仁」的社會,而「仁」被理解為「一個人在角色和關係中的完美行為」。對安樂哲來說,「孝」作為跨越世代、貫穿整個社會的同理心關懷,是中華送給世界的禮物,可以為21世紀的道德行為奠定基礎。而與會學者們則提出多元差異的回應及補充建議,現場交流豐富深刻。
除了演講,學術工作坊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者,共同探討安樂哲哲學思想的多元性與複雜性。參與研討會的學者包括美國芝加哥大學任博克(Brook A. Ziporyn)、澳門大學穆勒(Hans George Moeller)、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德安博(Paul J. Ambrosio)、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衛特思(Vytis Silius),以及國立政治大學林遠澤、國立臺灣大學林明照、國立成功大學林素娟等學界傑出學者。與會學者對安樂哲的主要哲學思想提出了批判性的觀點,其中最為備受矚目的是作為第一哲學的生生論(共生論)以及作為21世紀普遍倫理基礎的家庭情感觀念。此次工作坊也是臺灣學術界首次對安樂哲的著作進行深入探討,並計畫出版專著,專門分析他的思想對當代跨文化哲學的重要貢獻與挑戰,以及「如何接著說」的未來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