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醫學教育Podcast系列》醫科所所長莊承鑫談「醫學工程跨域人才培育」

近年來,醫學工程的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醫療科技的進步,中山大學在此浪潮中積極投入跨領域人才培育,致力於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與醫學應用能力的專業人才。教育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Tea Time時光」邀請中山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所長莊承鑫以「醫學工程跨域人才培育」為題,分享精準健康新時代趨勢。

隨著精準醫療概念在2002年提出,醫學工程的發展更進一步推向精準健康領域。透過生理監測、基因定序與數據分析,醫學工程技術能夠預測疾病並提供個人化健康管理方案。莊承鑫研究團隊積極開發智慧健康照護技術,包括偏頭痛預測APP、運動監測感測器,以及呼吸監控技術,並與醫院合作推進健康數據應用。

莊承鑫回憶自己的學術歷程,從土木工程跨足微機電領域,再轉向生物醫學技術,經歷工學院、理學院、醫學院等多次學術轉換。他認為,跨領域合作是推動創新與技術突破的關鍵。過去在工研院電子所,來自材料、生醫、電子、電機、機械等不同背景的人共同開發生物晶片,讓他深刻體會到跨領域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一個完整的醫療科技專案,往往需要涵蓋材料、感測器、電子電路、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技術,這些都需要不同領域的專業人才共同合作,跨領域合作是推動醫學工程創新的核心理念。

在中山大學,莊承鑫也積極推動跨域課程,例如開設智慧長照的創新服務模式課程幫助學生理解臺灣長照產業的挑戰,或於後醫系開設創新科技課程讓學生了解健康照護應用等。此外,他也鼓勵學生透過開放思維、學習不同學科語言以及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來提升跨領域溝通能力。

他提到,中山大學的生物醫學科技學系是全英學士班,讓學生自大學階段即接觸跨領域教育。課程設計分為生醫組與醫工組,學生需跨足兩大領域修課,以培養多元技能。學院強調國際流動性,希望學生未來能夠投身全球醫療科技產業,甚至在臺灣創立新創企業。

此外,AI時代的來臨也改變了醫療科技的面貌。他指出,目前AI仍主要作為輔助決策工具,真正的醫療判斷仍需仰賴醫師。然而,隨著數據整合、隱私保護與AI倫理議題的逐步解決,他相信真正的AI時代將在未來來臨,而臺灣在ICT產業的優勢將使其成為全球醫療科技的重要參與者。中山大學致力於培養兼具工程與醫學專業的高階人才,並透過跨領域合作推動創新科技應用。透過精準健康、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期望在全球醫療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並為臺灣醫療產業創造新機遇。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