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的百味人生 中山大學舉辦年輕學者交流會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舉辦114年「年輕學者交流會」,邀請中山大學精準醫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劉景寬、中正大學國際長何德華進行專題講座分享,並由中山資深教師擔任桌長,在知性與感性兼具的氛圍中,與70位教師與博士生共同探討EMI、教學、研究計畫及職涯發展的心路歷程,分享多年來累積的寶貴經驗與智慧。
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提到,中山大學年輕學者交流會自109年辦理至今已6年,受到參與人員的肯定及支持,期盼透過一年一度的學者交流會,協助學者在學術道路上更加從容且自信,也能進一步發展跨領域合作。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今年的交流會承續往年好評的形式進行,在講座規劃上,特別以年輕學者角度出發,不再是單純的學術分享,而是更貼近日常生活的交流,優異的學術研究與良好的生活品質相輔相成,唯有在良好的生活狀態下,才能激發更深遠的學術洞見,而紮實的學術追求同樣能提升個人生活的豐富度。因此,本次交流會不僅提供學術討論的平台,也希望透過對話與分享,啟發與會者在學術與生活間找到更理想的平衡點。
劉景寬講座教授從臨床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了「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探究的趨勢」。他指出,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不再僅是個人的學習成果,更承載著社會責任。因此,高等教育的使命應著重於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而非僅將知識視為商業社會中的交易物。為實現此目標,知識與產業的連結變得尤為重要,各領域的學生皆應培養人文素養的敏銳度,才能順應社會需求,發揮並精進自身所學,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學習。
何德華教授長年致力於語言學研究,透過分享自身成長經歷,以及建立達悟語資料庫的心路歷程,在會中以英文分享並鼓勵年輕學者勇於迎接挑戰,並善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價值。同時,她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認為多管齊下能在不同領域間產生綜效,達成「一箭三雕」的效果。她並談及如何在母親與學者這兩種角色間取得平衡,指出學術目標與生活品質的兼顧是每位學者必經的課題,而在面對挫折與困境時,應抱持勇氣與謙遜,靈活調整應對方式。此外,她鼓勵學者們思考,身為學術研究者,除了實現個人目標與培育人才之外,還能為後人留下典範,以自身經驗為例,積極推動數位人文創新課程,建立達悟語數位教材典藏網,並透過YouTube以EMI方式,在臺灣教授印尼語的教學實例,分享自己對於保存瀕危語言的奉獻,希望為學界提供更多價值。
一位具醫學背景的博士生會後分享,她十分認同劉景寬教授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好的醫生不是只看病,而是看病人。」她認為,協助病患不應僅關注疾病本身,更應考量病人的生活型態與習慣,因為真正的醫療關懷應回歸到病人的整體福祉。中山化學系副教授邱政超提到研究本身已占據學者大量時間與心力,他對何德華教授的理念深感敬佩,也受到啟發。連續三年參與年輕學者交流會的蔡姓博士生表示,最喜歡的環節是由資深教師帶領的小組交流討論,學者們來自不同領域,桌長積極引導討論與分享,使交流過程收穫豐富且充滿啟發,甚至促使組內學者們發掘彼此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從過去的參與者到如今主辦角色,中山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主任沈尚玉非常喜歡、也認同交流會對於年輕學者與博士生的幫助,無論是透過專題演講或是不同院系領域學者們的桌間交流,互相認識並增加跨域合作的機會,實屬一友善且效益佳的活動。擔任桌長的中山海資系副教授王亮鈞提到,由於自身曾跨域至海洋研究,深刻體會到跨領域交流的重要性,他強調學者應大膽嘗試各種合作模式,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進而催生更多創新發展,為學術研究開創新的可能性。
此次中山大學年輕學者與博士生深入了解當前環境下醫學與人文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趨勢,同時透過資深教師的經驗分享與建議,對未來職涯發展建立更清晰的藍圖,更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與討論,激盪思維,不僅獲得教學、研究與學術服務的啟發,也為未來的學術發展之路拓展更多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
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提到,中山大學年輕學者交流會自109年辦理至今已6年,受到參與人員的肯定及支持,期盼透過一年一度的學者交流會,協助學者在學術道路上更加從容且自信,也能進一步發展跨領域合作。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今年的交流會承續往年好評的形式進行,在講座規劃上,特別以年輕學者角度出發,不再是單純的學術分享,而是更貼近日常生活的交流,優異的學術研究與良好的生活品質相輔相成,唯有在良好的生活狀態下,才能激發更深遠的學術洞見,而紮實的學術追求同樣能提升個人生活的豐富度。因此,本次交流會不僅提供學術討論的平台,也希望透過對話與分享,啟發與會者在學術與生活間找到更理想的平衡點。
劉景寬講座教授從臨床研究者的角度,分享了「知識經濟時代科技探究的趨勢」。他指出,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不再僅是個人的學習成果,更承載著社會責任。因此,高等教育的使命應著重於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而非僅將知識視為商業社會中的交易物。為實現此目標,知識與產業的連結變得尤為重要,各領域的學生皆應培養人文素養的敏銳度,才能順應社會需求,發揮並精進自身所學,落實「以人為本」的服務學習。
何德華教授長年致力於語言學研究,透過分享自身成長經歷,以及建立達悟語資料庫的心路歷程,在會中以英文分享並鼓勵年輕學者勇於迎接挑戰,並善用有限資源創造最大價值。同時,她強調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認為多管齊下能在不同領域間產生綜效,達成「一箭三雕」的效果。她並談及如何在母親與學者這兩種角色間取得平衡,指出學術目標與生活品質的兼顧是每位學者必經的課題,而在面對挫折與困境時,應抱持勇氣與謙遜,靈活調整應對方式。此外,她鼓勵學者們思考,身為學術研究者,除了實現個人目標與培育人才之外,還能為後人留下典範,以自身經驗為例,積極推動數位人文創新課程,建立達悟語數位教材典藏網,並透過YouTube以EMI方式,在臺灣教授印尼語的教學實例,分享自己對於保存瀕危語言的奉獻,希望為學界提供更多價值。
一位具醫學背景的博士生會後分享,她十分認同劉景寬教授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好的醫生不是只看病,而是看病人。」她認為,協助病患不應僅關注疾病本身,更應考量病人的生活型態與習慣,因為真正的醫療關懷應回歸到病人的整體福祉。中山化學系副教授邱政超提到研究本身已占據學者大量時間與心力,他對何德華教授的理念深感敬佩,也受到啟發。連續三年參與年輕學者交流會的蔡姓博士生表示,最喜歡的環節是由資深教師帶領的小組交流討論,學者們來自不同領域,桌長積極引導討論與分享,使交流過程收穫豐富且充滿啟發,甚至促使組內學者們發掘彼此跨領域合作的可能性。
從過去的參與者到如今主辦角色,中山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主任沈尚玉非常喜歡、也認同交流會對於年輕學者與博士生的幫助,無論是透過專題演講或是不同院系領域學者們的桌間交流,互相認識並增加跨域合作的機會,實屬一友善且效益佳的活動。擔任桌長的中山海資系副教授王亮鈞提到,由於自身曾跨域至海洋研究,深刻體會到跨領域交流的重要性,他強調學者應大膽嘗試各種合作模式,將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進而催生更多創新發展,為學術研究開創新的可能性。
此次中山大學年輕學者與博士生深入了解當前環境下醫學與人文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趨勢,同時透過資深教師的經驗分享與建議,對未來職涯發展建立更清晰的藍圖,更透過彼此的經驗分享與討論,激盪思維,不僅獲得教學、研究與學術服務的啟發,也為未來的學術發展之路拓展更多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