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渡海洋無需GPS 中山大學邀國際航海大師分享傳統智慧









發佈日期:
2025-03-17
主辦單位表示,Sesario Sewralur出生於密克羅尼西亞薩托瓦爾環礁島(Satawal Atoll),自幼在父親引領下,自由航行於廣闊大海中。他無需依賴現代航海儀器或GPS領航,憑藉對天象、星辰、洋流及風向的觀察,多次成功跨越海洋,展現深厚的傳統航海技藝。他的家鄉有一條古老的海洋航道——Aeting,意指「漁網」,由密克羅尼西亞面向西方的日本、台灣及菲律賓群島,宛如一張撒開的漁網,串聯起島嶼間的緊密連結。
Sesario Sewralur指出,在加羅林群島(Caroline Islands)語言中,「獨木舟」(Wa)意指「血管」,不僅是航行工具,更象徵串聯文化與族群的重要命脈。過去太平洋海域未受政治與地緣界線限制,眾多島嶼間的資源交流往來順暢。如今因島嶼分屬不同國家,跨國航行須經繁瑣的文書申請與通行審核,增加諸多限制。儘管如此,唯有堅持保存傳承傳統航海知識,延續交流,才能確保人類與海洋一體共生共存的未來。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謝百淇表示,對Sesario Sewralur在傳承與守護星空航海文化的努力深感敬佩。傳統航海技術依賴對自然的解讀,不僅需要理解天象、海象及風向,更需與自然融為一體。而這些知識對台灣的新生代相對陌生,「維護文化非易事,傳承傳統航海的珍貴文化資產,需要勇敢面對復振的挑戰。」
Sesario Sewralur也參訪海洋運動中心與海科院,認為中山大學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能提供學生與研究人員絕佳的學習與實踐場域,有助於海洋科學研究與水上運動發展,更讓人能貼近並理解海洋,進而培養敬畏與保護意識。他期望透過復振航海古道的實踐,示範傳統航海技術,促進島嶼間的文化交流,讓更多人了解珍貴的航海智慧與文化傳承,深化人類與海洋的共生關係。
學生們則特別改編一首以檳榔為主題的歌曲歡迎Sesario Sewralur,此曲融合魯凱族語與加羅林群島語,表達對航海大師最誠摯的敬意。由於檳榔在許多原住民社會代表生活禮儀與精神層面的重要禮品,學生們以此象徵歡迎貴客,搭配童謠旋律與簡單易懂的歌詞詮釋,營造溫馨且富有文化交融的氛圍。
本次講座活動為中山大學海科院USR計畫「啟航:探索與守護的海洋教育旅程」與謝百淇「島嶼DNA:星羅引航探尋南島連結與永續路徑」教育部計畫的共同推展項目,活動也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教授陳建文和台灣星空航海協會理事長李後璁共同與談,推廣星空航海知識。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