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 10系列訪談陸續上線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和中文系副教授莫加南共同策劃經營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籌辦「國際漢學家系列訪談」,力邀重量級海內外漢學家與人文學者蒞臨西子灣接受影音訪談。自2023年至2024年,歷時兩年的訪問、拍攝、翻譯、剪輯與後製,共完成10部重量級漢學家訪談影音紀錄,於今年春天開始陸續於社群平台發布。
中山大學文學院指出,希望透過標竿計畫的推行,邀請國際級頂尖學者們親臨中山,以講座、座談、訪問等互動形式,增加校內師生親炙人文大師的機會,藉由學者們深厚學養的典範意義,提供跨領域、跨文化觀點,拓展專業知識與思想關懷的視野。
「國際漢學家系列訪談」,此前已累積22部訪問影片,今年推出的10位受訪者,各在專業領域之學術貢獻與著作影響力,既深且廣。其中遠道而來受訪的國際級重磅學者包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暨東亞藝文書院院長石井剛(ISHII Tsuyoshi),透過中國思想反思普遍性,並與賴錫三對談如何藉由「共生哲學」來脫離是非之爭,並談及如何藉由「文場」這一人文概念,來穿越當前政治、宗教的屏障與困局。斯洛維尼亞盧布爾雅那大學亞洲學系教授羅亞娜(Jana S. Rošker)從跨文化角度挖掘漢學中不同於歐洲的「哲學」張力。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則深入八、九十年代華文文學與電影研究,特別關注侯孝賢影像在歐美受重視的現象。
任教於美國的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東亞語文系及比較文學系特聘教授奚密,娓娓道來自身接觸現代漢詩研究的緣起,在海外推廣臺灣現代詩不遺餘力,自詩中體會語言傳達出時代氛圍與藝術形式的變化。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教授柯瑞佳(Rebecca Karl)深談自身從社會主義研究視角出發,研究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將此革命當作思想的資源,讓我們想像一種非資本主義、非父權主義、非自我中心主義的現代性以及它所面對的挑戰、扭轉以及內在矛盾。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白永瑞從個人學思養成,和投入學生運動談起,韓國近代的社會變革與國際關係,他深刻提出由「東亞」視角重審中國現代歷史和亞洲局勢。
除了海外學者之外,也有生長於斯而長年深耕臺灣教研工作,並樹立典範意義的幾位大師級學者們受訪,包含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李豐楙,他分享自身學術養成的經歷,研究領域從文學研究轉入道教文學,乃至華人、漢人民間信仰的轉折。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王汎森則強調「思想是一種生活方式」,討論清末民初以降,知識份子追求自由精神與面對時代的責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暨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賴錫三提出「共生哲學」的關鍵概念,自老莊思想出發,匯聚全球跨文化視野,期許中山大學成為一個串聯國際漢學的跨文化交流學術平台。曾任監察院副院長、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暢談自身遠赴比利時魯汶天主教大學漢學研究所求學的心路歷程,轉向原鄉記憶,並發展出「四個故鄉」說,召喚原住民族的多層多元家鄉認同。
「國際漢學家系列訪談」的珍貴影片紀錄3月起每週二晚間6點於YouTube頻道「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 The Global Sinology Forum at NSYSU」陸續上架,更多影片發布相關資訊與活動內容詳情可見Facebook粉絲專頁「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 Global Sinology Forum at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