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走讀環境劇場 「合群人」攜長者共創合群時光圈

【校責中心提供】為落實大學社會責任並發揮在地影響力,國立中山大學HISP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左營區團隊持續前進高雄左營合群社區舉辦「合群人」樂齡課程,第三期課程歷經四個月討論並尋求社區痛點解方,以走讀行動劇方式成果展演《合群時光圈-下一站海景街...》,藉此體驗提升生活機能的行動方案,打造韌性社區。

渡・左營團隊的博士後研究員葉維俐指出,合群社區位處海軍軍營、廢棄的舊眷舍以及以住代護的建業新村之間,在土地利用及商業開發等層面皆不如其他地方來得容易。作為超高齡社區的合群社區,當前最急迫的社區發展困境為生活機能不健全,像是長者的交通、就醫、購物、休閒運動、長照服務、金融業務等需求。本期HISP計畫的主題為「韌性社區」,行動方案的設計主軸,就是藉由「合群人」課程先建立社群網絡,再由渡・左營團隊與社區居民一起共思共創解決方案,以培養社區居民的心理韌性,以及提升社區的社會韌性。

第三期「合群人」樂齡課程的學員都是居住於合群社區的里民,在原有的學員基礎之外,又加入了幾位新學員,共有17位65歲以上的長者,最高齡者已屆鮐背,平均年齡75歲。此期行動方案目的為解決長者生活機能不足的問題,並藉由交通方式的改善,讓長者能在一刻鐘生活圈內,以更便捷、安全的方式完成主要的生活機能,以提升長者心理韌性及社區社會韌性。

課程成果以「戲劇」方式呈現,再加上渡左營團隊與高雄市政府交通局的溝通協調,促成公車式小黃進入合群社區。藉由此次的戲劇展演讓社區居民先行體驗一刻鐘生活圈,更讓其他高雄市民了解合群社區及其周圍環境,由戲劇橋段中看到社區發展困境,和團隊解決方案。

渡・左營團隊、豆子劇團與左營合群社區長者們攜手呈現第三期「合群人」樂齡課程成果展演《合群時光圈-下一站海景街...》,呈現走讀式行動劇,參與的17位合群長輩們,經過四個月的記憶蒐集、社區公共議題討論,到劇本共創與戲劇排練,最後展現精彩的演出。

本次展演由渡・左營團隊召集人、中山大學音樂系副教授李思嫺擔任導遊,沿著路線介紹建業新村的前世今生。透過合群居民實地演出,帶領觀眾進入他們過去的眷村記憶,藉由農曆新年的故事背景,呈現眷村中緊密的鄰里關係,接著依序來到建業新村以住代護的眷戶朱家小館及17文苑,居民聊起充滿眷村味的美食,以及長者們穿著保存幾十年的旗袍,在天上人間與小城故事的音樂下,重現早期的經典服飾及眷村生活。更重新回到學員在建業新村的舊家演出,呈現兩位學員長達70年的友誼,在配合政府眷改的政策下,離開舊房舍的不捨,並慢慢前往新的社區,從新村至新城。

隨著走讀的路線,參與民眾一起前往合群新城,由葉維俐進行社區導讀,以老照片向觀眾介紹合群社區的變化,並說明合群居民遷移至國宅大樓後的不適應與不方便,新式住宅社區樣式讓原本緊密的鄰里關係逐漸疏遠,土地使用限制限縮了社區整體的商業發展,聯外交通不便及生活機能不足。因渡・左營團隊於去年11月拜會交通局,促成公車式小黃進入合群社區,活動的最後,讓觀眾乘上接駁車,實際走一趟合群居民的生活圈路線,並介紹左營閩南舊聚落,以及對於合群社區居民而言重要的生活節點:郵局、銀行、診所所在的左營大路、左營南站,買菜必須去的哈囉市場等。接駁車的最後一站則請所有觀眾一同步行穿越哈囉市場,由渡・左營團隊的專任助理莊政一擔任解說,再觀賞學員的戲劇演出。

當天現場來了約30多名觀眾,有社區居民、地方夥伴與特地來參與活動的高雄市民們,一起參與長者們的演出。會後座談中,葉維俐表示每一期的合群人課程,都有一個目標要達成,延伸計畫「韌性社區」的主軸,從第一期提升居民的社會資本與心理韌性,第二期公共空間改造,這期合群人課程則以一刻鐘生活圈的概念為基礎,透過公共交通運具的改善,希望讓合群社區居民的生活更便利。

居民陳若生感謝團隊提供機會,讓她重新回到自己的舊家演出,再次「回家」心情五味雜陳,過往親朋好友聚餐、孩子玩樂的回憶彷彿歷歷在目。居民趙祚霞則回憶起從眷村搬至國宅大樓的不適應,她從第一期合群人課程開始便全勤參與,玩得十分開心。

導演豆子劇團團長葉俊伸是第二次與渡・左營團隊合作,表示這次的參與者比起前一次的《共度舊城》社區劇場的學員年齡更長,也是他戲劇指導多年來,第一次指導這麼年長的學員,但實際排練發現大家非常有活力及認真投入於這次戲劇的演出。召集人李思嫺感謝合群的居民,演出的劇情其實都是他們的生命經驗,並表示合群社區正在改變中,像是社宅建設、新台十七線通過,而趁它在改變完成之前,先邀請大家來到合群社區,希望以後還有機會,大家能夠再進來看一看。

透過本次走讀式行動劇的展演,參與者認識合群社區居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願景,給予這群長輩正向的回饋,戲劇不只呈現出在地居民的故事與對社區的期待,更串連起合群社區與不同群體的連結。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