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人性尊嚴與歷史創傷 諾貝爾獎講座解讀韓江的文學世界
【教發中心/中文系/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教務處攜手共同舉辦「對抗痛苦的受難者——韓江小說中的人性尊嚴」諾貝爾獎系列科普講座,邀請長年研究臺、韓現代文學比較的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崔末順主講,由現代文學領域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莫加南、助理教授黃資婷與談,助理教授賴佩暄主持,帶領與會者走進韓江的文學世界,探索其作品中對人性與尊嚴的深度詮釋。
南韓女作家韓江(한강)因其寫作「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女性。其作品具有獨特文學視角,揭示了人類存在的脆弱與韌性。崔末順首先娓娓道來韓江的文學之路。韓江出生於1970年的南韓光州,小時候與父母遷居首爾,雖未親自見證光州事件的血腥暴力,不過光州事件卻成為韓江深入思考身體與暴力的種子。後來就讀延世大學國文系(韓文系),並於1993年在《文學與社會》雜誌上以詩歌初試啼聲,隔年開始進行小說創作的發表,韓江的文藝創作橫跨詩歌、散文、小說、童話與流行音樂等面向,目前專職寫作。
崔末順一一敘述韓江各個時期文藝創作的梗概,包含早期與家人、內心傷痛有關的短篇小說集《麗水之愛》、《玄鹿》;關於女性的身體與幻想的短篇《我女人的果實》(亦作《植物妻子》);長篇《素食者》等,而正是《素食者》一書使韓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讓韓江站上諾貝爾奬國際舞臺決定性作品的《少年來了》與《永不告別》,則是韓江回頭面對南韓過去歷史,展現國家暴力與身體的奠基之作,前者以父親的學生東浩為主角蒐集訪談,試圖從小說家的角度來回應國家歷史的傷痛;後者則是從後代探詢母輩過往歷史,挖掘塵封已久,猶如臺灣白色恐怖般的濟州四三事件。
會後綜合論壇中,莫加南提及《我女人的果實》中,關於小說家常常描寫女人身體上如小孩拳頭的瘀青,是一種家庭、社會、性別上的壓迫,而崔末順則補充提到這是小說家一貫使用的隱喻。另外,討論亦聚焦於韓江小說英文的意譯式翻譯問題,以及韓國國家翻譯院由國家支持的翻譯計畫;黃資婷亦關注到韓江的文學家族背景所提供的資源。崔末順回想得知韓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訝異並直呼得獎者非常年輕,他也肯定韓江之所以能獲獎皆是其來有自。最後,賴佩暄提到臺韓兩地的政治歷史及所面臨危機非常相似,文學講座則引發人類同思共感,如何在此時此刻反省過去的歷史,是韓江小說帶給全人類寶貴的一課。在風雨飄搖的歷史時刻中,不要忽略來自文學的堅定力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
南韓女作家韓江(한강)因其寫作「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露人類生命的脆弱」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女性。其作品具有獨特文學視角,揭示了人類存在的脆弱與韌性。崔末順首先娓娓道來韓江的文學之路。韓江出生於1970年的南韓光州,小時候與父母遷居首爾,雖未親自見證光州事件的血腥暴力,不過光州事件卻成為韓江深入思考身體與暴力的種子。後來就讀延世大學國文系(韓文系),並於1993年在《文學與社會》雜誌上以詩歌初試啼聲,隔年開始進行小說創作的發表,韓江的文藝創作橫跨詩歌、散文、小說、童話與流行音樂等面向,目前專職寫作。
崔末順一一敘述韓江各個時期文藝創作的梗概,包含早期與家人、內心傷痛有關的短篇小說集《麗水之愛》、《玄鹿》;關於女性的身體與幻想的短篇《我女人的果實》(亦作《植物妻子》);長篇《素食者》等,而正是《素食者》一書使韓江在國際上嶄露頭角。
讓韓江站上諾貝爾奬國際舞臺決定性作品的《少年來了》與《永不告別》,則是韓江回頭面對南韓過去歷史,展現國家暴力與身體的奠基之作,前者以父親的學生東浩為主角蒐集訪談,試圖從小說家的角度來回應國家歷史的傷痛;後者則是從後代探詢母輩過往歷史,挖掘塵封已久,猶如臺灣白色恐怖般的濟州四三事件。
會後綜合論壇中,莫加南提及《我女人的果實》中,關於小說家常常描寫女人身體上如小孩拳頭的瘀青,是一種家庭、社會、性別上的壓迫,而崔末順則補充提到這是小說家一貫使用的隱喻。另外,討論亦聚焦於韓江小說英文的意譯式翻譯問題,以及韓國國家翻譯院由國家支持的翻譯計畫;黃資婷亦關注到韓江的文學家族背景所提供的資源。崔末順回想得知韓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訝異並直呼得獎者非常年輕,他也肯定韓江之所以能獲獎皆是其來有自。最後,賴佩暄提到臺韓兩地的政治歷史及所面臨危機非常相似,文學講座則引發人類同思共感,如何在此時此刻反省過去的歷史,是韓江小說帶給全人類寶貴的一課。在風雨飄搖的歷史時刻中,不要忽略來自文學的堅定力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