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microRNA與基因調控奧秘 諾貝爾科普講座解析科研歷程
【教發中心提供】中山大學舉辦2024諾貝爾獎科普系列講座,第三場次「別小看我microRNA」由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助理教授陳彥樺主講,介紹2024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發現微型核醣核酸(microRNA)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regulation)中的作用。
陳彥樺由阿佛烈·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的初衷拉開序幕,並導出各獎項的設立意義,以德國植物學嘉許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與動物學家許旺(Theodor Schwann)的細胞學說,使人類科學由無生源論,進入生源論時代為楔子,介紹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觀念。細胞學是兩人觀察植物與動物不同組織而得出的心得,然而當時仍不了解起始的細胞是如何變成有特定功能的不同細胞。
陳彥樺以串聯1962年DNA雙股螺旋的發現者們到2024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關係,來闡述科學如何在不斷挑戰所謂的經典理論中前進。透過分析克里克 (Francis Crick)所提出的「中心法則」──認為生物訊息必定是從去氧核醣核酸(DNA),流向核醣核酸(RNA),最終成為蛋白質。然而,後繼的一連串發現,包含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特曼(Sidney Altman)與切赫(Thomas Cech)發現rRNA(ribonucleic acid RNA)有酵素的催化活性,以及反轉錄酵素與RNA病毒的發現等證據,逐漸動搖了「中心法則」的地位。
他接著以RNA世界理論,介紹各種非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生物作用,引導出學生思考「基因編碼的產物一定是蛋白質嗎?」由牽牛花與線蟲實驗介紹microRNA與RNAi研究的起源,並將其套用回中心法則,使學生反思這些與中心法則的預測不同的實驗結果,如何暗示了細胞中microRNA與RNAi的作用。
最後,陳彥樺深入聚焦在三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的關聯,探討2002年諾貝爾獎的羅伯特.霍維(Robert Horvitz)與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的師生關係與選用線蟲為模型的原因,兩位學生在畢業後,如何攜手合作破解microRNA控制線蟲成長之謎。亦深入討論為何較晚發現RNAi機制的安德魯.法爾(Andrew Z. Fire)與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會先得到2006年的諾貝爾生醫獎。藉線上投票的方式,陳彥樺邀請學生一同參與討論,共同探討實驗總結和發現,接著分析將RNAi現象應用在哺乳類動物細胞的瓶頸和突破在免疫系統的差異,引導出「水到渠成」的概念,總結2024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研究歷程與發現,如何由諾貝爾獎的遺珠之憾,走上榮耀的舞台,並首尾呼應的解釋了為何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
講座尾聲,陳彥樺以8項摘要梳理一系列的microRNA研究與實驗發展進程,並回溯科學歷史,總結科學進程的突破來往往自於質疑權威、相信自己的觀察,勉勵師生在科學的旅程中不要害怕挑戰現有理論,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觀察,學習科學家不斷試錯、求真求實,啟發後世創新的精神。
(公共事務組編修)
陳彥樺由阿佛烈·伯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的初衷拉開序幕,並導出各獎項的設立意義,以德國植物學嘉許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與動物學家許旺(Theodor Schwann)的細胞學說,使人類科學由無生源論,進入生源論時代為楔子,介紹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觀念。細胞學是兩人觀察植物與動物不同組織而得出的心得,然而當時仍不了解起始的細胞是如何變成有特定功能的不同細胞。
陳彥樺以串聯1962年DNA雙股螺旋的發現者們到2024年諾貝爾獎得主的關係,來闡述科學如何在不斷挑戰所謂的經典理論中前進。透過分析克里克 (Francis Crick)所提出的「中心法則」──認為生物訊息必定是從去氧核醣核酸(DNA),流向核醣核酸(RNA),最終成為蛋白質。然而,後繼的一連串發現,包含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特曼(Sidney Altman)與切赫(Thomas Cech)發現rRNA(ribonucleic acid RNA)有酵素的催化活性,以及反轉錄酵素與RNA病毒的發現等證據,逐漸動搖了「中心法則」的地位。
他接著以RNA世界理論,介紹各種非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的生物作用,引導出學生思考「基因編碼的產物一定是蛋白質嗎?」由牽牛花與線蟲實驗介紹microRNA與RNAi研究的起源,並將其套用回中心法則,使學生反思這些與中心法則的預測不同的實驗結果,如何暗示了細胞中microRNA與RNAi的作用。
最後,陳彥樺深入聚焦在三組諾貝爾獎得主之間的關聯,探討2002年諾貝爾獎的羅伯特.霍維(Robert Horvitz)與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的師生關係與選用線蟲為模型的原因,兩位學生在畢業後,如何攜手合作破解microRNA控制線蟲成長之謎。亦深入討論為何較晚發現RNAi機制的安德魯.法爾(Andrew Z. Fire)與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會先得到2006年的諾貝爾生醫獎。藉線上投票的方式,陳彥樺邀請學生一同參與討論,共同探討實驗總結和發現,接著分析將RNAi現象應用在哺乳類動物細胞的瓶頸和突破在免疫系統的差異,引導出「水到渠成」的概念,總結2024諾貝爾生醫獎得主的研究歷程與發現,如何由諾貝爾獎的遺珠之憾,走上榮耀的舞台,並首尾呼應的解釋了為何幹細胞可以分化成各種具有特定功能的組織。
講座尾聲,陳彥樺以8項摘要梳理一系列的microRNA研究與實驗發展進程,並回溯科學歷史,總結科學進程的突破來往往自於質疑權威、相信自己的觀察,勉勵師生在科學的旅程中不要害怕挑戰現有理論,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直覺和觀察,學習科學家不斷試錯、求真求實,啟發後世創新的精神。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