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論文審查學術服務 管學工作坊促學研經驗交流
【管理學院提供】為提升期刊論文審查品質,並促進學者間研究經驗交流,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學術發展辦公室發行的《中山管理評論》,與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發行的《臺大管理論叢》共同舉辦第三屆「論文審查及期刊編輯工作坊」,活動盛大展開,吸引來自全臺逾百位學者共襄盛舉。
《中山管理評論》總編輯、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林杏娥說明,此次工作坊精彩充實,包括主題演講「如何進行一份優質的文章審查-期刊領域主編的角色、審查委員的角色、作者的角色」,以及論文審查工作坊,分別就「組織、人力資源與科管領域」、「行銷、國企與資管」、「財務與會計」三大領域進行期刊工作經驗的分享。
《臺大管理論叢》總編輯、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林修葳首先分享「期刊主編與領域主編的分工、責任與挑戰」。他提到期刊審查流程需經審查委員、領域主編及總編輯層層把關,包括評估稿件、Desk Rejection及相似度判定。總編輯需確保審查公正與要求符合流程,更強調原創研究的重要性。隨著人工智慧如ChatGPT的普及,虛假參考文獻成為新的挑戰,編輯團隊需更加重視文章的真實性。
《臺大管理論叢》副總編輯、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魏志平則分享「審查委員的角色與責任,如何做好學術論文審查」。審查委員需擔任三種角色,分別為Gatekeepers、Mentors和Promoters of Innovation。作為Gatekeepers需確保文章品質,檢視研究貢獻、方法與倫理,並提出具體建議;身為Mentors提供建設性回饋、指導研究實務,並創造學習機會;最後Promoters則突破現有知識的界限並引入新想法。審查過程中須保密個人身份、保持客觀公正,並依據科學評價稿件,提供具建設性的回覆與清晰準確的意見,並及時提供審查意見。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慧賢分享「以作者的角度,如何回應審查意見」。首先,收到主編的回覆後,應確認是否有修改機會,切勿急於回應;回覆審查意見時,要換位思考、逐一解答,避免冗長內容或忽略問題;回覆信件開頭應先表示感謝、內容層次分明、強調文章重點,並整理修改對照表以便審查。他也提供實際操作範例,強調不僅要回覆信件,更需對文章進行修改,而面對審查委員的誤解時,應先表達感謝,再進行補充說明。
論文審查工作坊「組織、人力資源與科管」領域由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旻男擔任主講人。第一步、如何成為同行審查委員,包括提升個人能見度,建議可參加國際會議(如AOM、DRUID和R&D Management),並取得個人獨特識別,如註冊ORCID ID並授權其連接個人相關研究出版物,也有助於建立專業形象。第二步於回應審查邀請信時,無需答應每個邀請;而接受時則應考慮自身專長與是否有時間達成。第三步若已接受邀請,於審閱科技類文稿時,重點為協助編輯決策並確定作者主張是否得到支持;閱讀整體文稿有助於理解作者的主張與論文主題。第四步撰寫評論時,需摘要研究及整體印象、討論改進建議,並提供清晰的審查意見報告,協助期刊編輯做出精確的決定。
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彭志宏主講「行銷、國企與資管」論文審查工作坊。首先彭志宏以自身研究為例,針對來自審查者的挑戰性評論進行深入探討,並提供具體的回應方式。接著他分享擔任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的經驗,強調寫作中的細節注意事項,如確保引言的重要性、應謹慎選擇審查委員,以及對忙碌審查委員的理解。針對提問環節參與學者反應熱烈,彭志宏與魏志平共同回應。對於不同受眾的論文詳述程度,建議初稿中詳細表述,投稿時因應稿件格式限制,可放入附錄。面對非專業領域的審稿邀請時,應如實回覆副編輯自身情況。若遇到審查委員增加變數的要求,建議作者增加的原則為「不改變原本理論推導」;以副主編的角度則會取決於收集資料的層級,並提供合適的調整建議。
「財務與會計」領域工作坊由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蔡維哲主講。蔡維哲分享五篇自身投稿論文的經驗,為與會者提供許多寶貴建議。第一篇探討衍生性商品對臺灣股票市場的影響,強調避險量的衡量困難及法規挑戰。第二篇關於選擇權隱含股權風險與股市回報。第三篇研究天氣對訂單提交及交易績效的影響,但資料取得困難,統計顯著性較弱。第四篇探討機構交易者的訂單不平衡與預期資產回報的關聯,揭示資訊不對稱的成本。最後,第五篇論文分析VIX期貨市場中的日內動能,解釋衍生性商品的避險壓力。透過五篇投稿的經驗分享,提供有效回應審查委員意見的策略與內容,現場與會者獲益良多。
本次工作坊的座談涵蓋多元主題,吸引來自全臺各地的不同領域學者與博士生熱情參與,各場次演講者的內容引發廣泛迴響,現場氣氛熱烈,問答交流頻繁,使工作坊成為共同學習與交流的重要平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學者參與論文審查與期刊編輯的學術服務,進一步提升臺灣管理科學的研究水準。
(公共事務組編修)
《中山管理評論》總編輯、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林杏娥說明,此次工作坊精彩充實,包括主題演講「如何進行一份優質的文章審查-期刊領域主編的角色、審查委員的角色、作者的角色」,以及論文審查工作坊,分別就「組織、人力資源與科管領域」、「行銷、國企與資管」、「財務與會計」三大領域進行期刊工作經驗的分享。
《臺大管理論叢》總編輯、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林修葳首先分享「期刊主編與領域主編的分工、責任與挑戰」。他提到期刊審查流程需經審查委員、領域主編及總編輯層層把關,包括評估稿件、Desk Rejection及相似度判定。總編輯需確保審查公正與要求符合流程,更強調原創研究的重要性。隨著人工智慧如ChatGPT的普及,虛假參考文獻成為新的挑戰,編輯團隊需更加重視文章的真實性。
《臺大管理論叢》副總編輯、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魏志平則分享「審查委員的角色與責任,如何做好學術論文審查」。審查委員需擔任三種角色,分別為Gatekeepers、Mentors和Promoters of Innovation。作為Gatekeepers需確保文章品質,檢視研究貢獻、方法與倫理,並提出具體建議;身為Mentors提供建設性回饋、指導研究實務,並創造學習機會;最後Promoters則突破現有知識的界限並引入新想法。審查過程中須保密個人身份、保持客觀公正,並依據科學評價稿件,提供具建設性的回覆與清晰準確的意見,並及時提供審查意見。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謝慧賢分享「以作者的角度,如何回應審查意見」。首先,收到主編的回覆後,應確認是否有修改機會,切勿急於回應;回覆審查意見時,要換位思考、逐一解答,避免冗長內容或忽略問題;回覆信件開頭應先表示感謝、內容層次分明、強調文章重點,並整理修改對照表以便審查。他也提供實際操作範例,強調不僅要回覆信件,更需對文章進行修改,而面對審查委員的誤解時,應先表達感謝,再進行補充說明。
論文審查工作坊「組織、人力資源與科管」領域由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旻男擔任主講人。第一步、如何成為同行審查委員,包括提升個人能見度,建議可參加國際會議(如AOM、DRUID和R&D Management),並取得個人獨特識別,如註冊ORCID ID並授權其連接個人相關研究出版物,也有助於建立專業形象。第二步於回應審查邀請信時,無需答應每個邀請;而接受時則應考慮自身專長與是否有時間達成。第三步若已接受邀請,於審閱科技類文稿時,重點為協助編輯決策並確定作者主張是否得到支持;閱讀整體文稿有助於理解作者的主張與論文主題。第四步撰寫評論時,需摘要研究及整體印象、討論改進建議,並提供清晰的審查意見報告,協助期刊編輯做出精確的決定。
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彭志宏主講「行銷、國企與資管」論文審查工作坊。首先彭志宏以自身研究為例,針對來自審查者的挑戰性評論進行深入探討,並提供具體的回應方式。接著他分享擔任副主編(Associate Editor)的經驗,強調寫作中的細節注意事項,如確保引言的重要性、應謹慎選擇審查委員,以及對忙碌審查委員的理解。針對提問環節參與學者反應熱烈,彭志宏與魏志平共同回應。對於不同受眾的論文詳述程度,建議初稿中詳細表述,投稿時因應稿件格式限制,可放入附錄。面對非專業領域的審稿邀請時,應如實回覆副編輯自身情況。若遇到審查委員增加變數的要求,建議作者增加的原則為「不改變原本理論推導」;以副主編的角度則會取決於收集資料的層級,並提供合適的調整建議。
「財務與會計」領域工作坊由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蔡維哲主講。蔡維哲分享五篇自身投稿論文的經驗,為與會者提供許多寶貴建議。第一篇探討衍生性商品對臺灣股票市場的影響,強調避險量的衡量困難及法規挑戰。第二篇關於選擇權隱含股權風險與股市回報。第三篇研究天氣對訂單提交及交易績效的影響,但資料取得困難,統計顯著性較弱。第四篇探討機構交易者的訂單不平衡與預期資產回報的關聯,揭示資訊不對稱的成本。最後,第五篇論文分析VIX期貨市場中的日內動能,解釋衍生性商品的避險壓力。透過五篇投稿的經驗分享,提供有效回應審查委員意見的策略與內容,現場與會者獲益良多。
本次工作坊的座談涵蓋多元主題,吸引來自全臺各地的不同領域學者與博士生熱情參與,各場次演講者的內容引發廣泛迴響,現場氣氛熱烈,問答交流頻繁,使工作坊成為共同學習與交流的重要平臺。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優秀的學者參與論文審查與期刊編輯的學術服務,進一步提升臺灣管理科學的研究水準。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