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師生課堂互動 培訓資源助力教師強化EMI效能
【教發中心提供】為提升 EMI 教師知能與專業技巧,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在舉辦兩場EMI基礎工作坊以及一場教師社群活動,吸引近30位教師參與。此次邀請兩位國際講師Alissa Nostas及Vincent Lauter,以及嘉義大學特聘張宇樑、臺東大學黃振豊、中山大學林晉宏等多位教授協助EMI教師掌握多元教學策略,促進課程的順利進行並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首場工作坊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Global Launch講師Alissa Nostas和Vincent Lauter主講,探討如何在 EMI 課程中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管理策略。講師首先邀請參與教師分享EMI課堂挑戰,並針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過大的問題,建議教師將課程難度設定在中等水平,同時鼓勵英語程度較高的學生協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講師強調,課程管理的關鍵在於「組織」(organization)和「互動」(interaction)。有效管理教室資源並與學生建立良好互動,是實現高效課程管理的核心要素。靈活運用多元教學策略可使課程更具吸引力並提高學習成效。
教師社群活動由張宇樑教授及黃振豊教授帶領。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碩士班特聘教授張宇樑強調,建立以學生為本的EMI課堂經營,教師需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以獲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從而為良好的師生關係(rapport)奠定基礎。他鼓勵教師將學生社會情緒學習(SEL)技巧融入教學,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以及負責任的決策等五大面向,幫助學生辨別和理解情緒。最後,教師可透過設計實作活動以及採用多元化的課程評量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課程參與感,使他們在課程中更加投入並主動學習。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振豊則透過自身教學經驗,向教師們分享如何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EMI課程。他強調,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多樣性調整授課方式,以促進學生在EMI課程的學習成效。他分享EMI課程的建議準備事項,課程開始前,教師備妥雙語課程大綱,告知學生修習此課程應具備的英語能力。課程進行時,教師可採用美國教育學家Nel Nodding的「關懷心理學」,於課堂中營造關懷與支持的學習氛圍。課程結束後,則可鼓勵學生利用AI工具來深化所學內容。
最後一場工作坊由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林晉宏主講如何營造具吸引力的學習空間,他指出「枯燥乏味且缺乏討論機會」是許多學生對數學課的印象,然而,透過討論式數學教學示範,讓與會老師一同實驗古典機率的布豐投針問題(Buffon’s needle problem),驗證即便是數學這類傳統上較枯燥的課程,也能透過師生互動與清晰的教學指導,使課程更有趣。此外,他鼓勵教師從學生角度思考,重新審視教學方式,以提升課堂參與度。
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中山大學推動EMI教師培訓計畫不遺餘力,期許教師們在持續推出的培訓課程與工作坊能大有斬獲,提升知能與技巧並能實際運用於教學,一起在高教雙語之路勇往前進。透過以上三場培訓活動,參與的教師們不僅獲得了實用的教學策略,也深入了解如何創造具互動性、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環境。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主任沈尚玉也提到,中心致力於提升教學品質,未來會持續舉辦EMI課程相關的工作坊及教師社群活動,歡迎教師踴躍參與。
(公共事務組編修)
首場工作坊由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Global Launch講師Alissa Nostas和Vincent Lauter主講,探討如何在 EMI 課程中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管理策略。講師首先邀請參與教師分享EMI課堂挑戰,並針對學生的英語水平差異過大的問題,建議教師將課程難度設定在中等水平,同時鼓勵英語程度較高的學生協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講師強調,課程管理的關鍵在於「組織」(organization)和「互動」(interaction)。有效管理教室資源並與學生建立良好互動,是實現高效課程管理的核心要素。靈活運用多元教學策略可使課程更具吸引力並提高學習成效。
教師社群活動由張宇樑教授及黃振豊教授帶領。嘉義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碩士班特聘教授張宇樑強調,建立以學生為本的EMI課堂經營,教師需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以獲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從而為良好的師生關係(rapport)奠定基礎。他鼓勵教師將學生社會情緒學習(SEL)技巧融入教學,包括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以及負責任的決策等五大面向,幫助學生辨別和理解情緒。最後,教師可透過設計實作活動以及採用多元化的課程評量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課程參與感,使他們在課程中更加投入並主動學習。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授黃振豊則透過自身教學經驗,向教師們分享如何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EMI課程。他強調,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多樣性調整授課方式,以促進學生在EMI課程的學習成效。他分享EMI課程的建議準備事項,課程開始前,教師備妥雙語課程大綱,告知學生修習此課程應具備的英語能力。課程進行時,教師可採用美國教育學家Nel Nodding的「關懷心理學」,於課堂中營造關懷與支持的學習氛圍。課程結束後,則可鼓勵學生利用AI工具來深化所學內容。
最後一場工作坊由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林晉宏主講如何營造具吸引力的學習空間,他指出「枯燥乏味且缺乏討論機會」是許多學生對數學課的印象,然而,透過討論式數學教學示範,讓與會老師一同實驗古典機率的布豐投針問題(Buffon’s needle problem),驗證即便是數學這類傳統上較枯燥的課程,也能透過師生互動與清晰的教學指導,使課程更有趣。此外,他鼓勵教師從學生角度思考,重新審視教學方式,以提升課堂參與度。
中山大學教務長歐淑珍表示,中山大學推動EMI教師培訓計畫不遺餘力,期許教師們在持續推出的培訓課程與工作坊能大有斬獲,提升知能與技巧並能實際運用於教學,一起在高教雙語之路勇往前進。透過以上三場培訓活動,參與的教師們不僅獲得了實用的教學策略,也深入了解如何創造具互動性、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環境。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主任沈尚玉也提到,中心致力於提升教學品質,未來會持續舉辦EMI課程相關的工作坊及教師社群活動,歡迎教師踴躍參與。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