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座護國神山? 諾貝爾科普講座談AI與智慧醫療
【教發中心提供】中山大學2024諾貝爾獎科普系列講座邀請機電系特聘教授嚴成文講解「臺灣AI的救命大神:智慧醫療」,分享理工領域與生醫領域之跨領域合作可能,現場吸引近60位師生到場聆聽。
嚴成文首先指出本年度諾貝爾化學與物理學獎項得主,研究項目都使用AI協助學者進行研究,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學術研究,人工智慧儼然成為當下最重要的議題之一,人工智慧對於學術研究有事半功倍之效,應用AI之機器學習策略除能補足傳統的系統分析方法外,亦有文本處理與圖表判讀之用處。他特別勉勵聽眾務必在學生時期多加練習與AI進行協作,以增加對其了解與熟練度。
嚴成文認爲臺灣在AI領域的建樹並不突出,但能藉由AI與智慧醫療產業的結合闖出一片藍海。目前醫療領域對於掃描影像、頻帶或超音波等數據的判讀都依賴醫師的人力辨識,若將此類資料交予人工智慧解讀,除能利用大數據整理趨勢外,也能利用AI的圖像增强能力提高人工判讀的準確度與效率。他引用臺灣新首富林百里的説法,智慧醫療產業有望取代半導體,成爲下一座護國神山。
其次,他也以致死率高的癌症與阿兹海默症爲例,指出目前已經發展出利用AI增幅或判讀電腦斷層掃描與腦電波之功能,利用AI將大量同類病人之健康資訊相比較,能更準確地判斷出疾病的好發期、病人的預期壽命,以及最有效率的治療方式等。面對全球各國醫療支出均不斷提升的趨勢,有效地利用AI能減少人力與儀器之支出同時增加治療效率,對前線之醫師、工程師、病人皆有助益。
「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嚴成文回應認為人力並不會被AI取代,但不懂AI的人會被懂AI的人取代,他特別提醒師生切記不要被AI牽著鼻子走,要做出自己的判斷並了解AI並不具有原創性,而溝通與合作是人類生存與進步的來源。最後,提及進行跨領域合作的訣竅,他則表示「厚臉皮」是成功的一大要素,鼓勵學生多與不同領域的同儕合作,即使被拒絕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爲遇到的人多了,就會遇到合作的機會。
中山大學舉辦諾貝爾獎系列科普講座,期使師生深入了解本年度諾貝爾生醫學、物理學、化學、文學及經濟學之獲獎主題,歡迎師生踴躍報名。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