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鄉說」談原民認同 孫大川跨文化講堂反思國族框架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國際漢學平台「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邀請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榮譽教授孫大川主講系列活動,包含2場講座、1場座談與1場訪問。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與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莫加南也邀請多位學者共同對談。
首場講座「重建第一個家鄉:文學作為族群協商的技藝」中,孫大川分享自身經驗探討原住民的存在(to be)處境。他以自身生命經驗體悟出4個面向、層次的「家鄉」。第一是個人出生、成長的「故土與家族」;其二是離開部落、家族後,在學思歷程中累積成的、第二層屬於「文化與歷史」的家鄉;遠赴比利時求學時,跳脫台灣/中國的僵固框架,自「全球與時代」的超越性視角思考,是第三家鄉;最後,孫大川期許堅持思維的「超越與信念」,進而改變社會「接住那些被社會規制所邊緣化的人」是第四個家鄉。透過不斷思考、往返這些「家鄉」,共創一個有門有窗的未來,是不再複製階級對立,不同族群可以共存的未來。
孫大川在「台灣可以成為禮物嗎?——文化與政治夾縫中的探索」講座中,討論原住民的「to have」,外在政治環境的議題,他思考台灣的存在對於整個中國、亞洲,甚至全世界的意義。「我們是不是只有兩岸的議題?台灣的存在、台灣現在的發展,到底在哪個脈絡裡面可以成為禮物?」他以自身社會介入與從政經驗,探討原住民在台灣政治變動,本土化過程中,從夾縫中看見契機,力爭改變的過程,包含了正名運動、土地權、姓名權、文化權、自治權等。他也提到,原住民沒有國家的概念,是以部落為中心的社會架構,他以南島族群連結重新想像國家架構以及環境正義議題舉例,由此進一步去思考限制國家慾望,改變國家框架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四個家鄉:糾結與安頓」論壇中,專長之一為原住民研究的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黃心雅指出,原住民族超越血緣,與其他族民共同的生命經驗,亦討論到語言對於思考的限制,因此提出一個希望可以創建共存語彙辭典的想法。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劉柳書琴提出以「孫大川作為方法」,其在「四鄉論」中闡述的世界觀,審視當代原住民多層次歸屬中的心理歷程和文化探索。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儒賓則表示南島民族、南島語系的想像,對他仍是一個震撼,並且他從身為漢民族重思省思在其中的道德責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陳芷凡體認到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家鄉,需要透過許多的行動使得家鄉被看見,例如原住民族作家的書寫,甚至新一代作家的跨域和認同,她引用孫大川的話「這是我的黃昏,是你的黎明」來形容新一代的興起。
中山大學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莫加南以加拿大寄宿學校扼殺當地原住民文化的歷史呼應,此段原本被隱藏的歷史,直到2009年加拿大組建真相和解委員會,才有機會重見天日,莫加南反思:「倘若對於第一個家鄉所真實發生的事情不知情,隨即產生盲點, 也產生強烈的異鄉感」。最後中山文院院長賴錫三感謝孫老師帶來的「禮物」,即對於家鄉的問題意識,他表示:「這『四鄉說』除了涉及孫大川先生個人生命史之外,更關連著多層次的公共意義,對於原住民部落、對於台灣當前社會,甚至對世界史、對人類的未來挑戰,都具有公案性的探討意義。」
(公共事務組編修)
首場講座「重建第一個家鄉:文學作為族群協商的技藝」中,孫大川分享自身經驗探討原住民的存在(to be)處境。他以自身生命經驗體悟出4個面向、層次的「家鄉」。第一是個人出生、成長的「故土與家族」;其二是離開部落、家族後,在學思歷程中累積成的、第二層屬於「文化與歷史」的家鄉;遠赴比利時求學時,跳脫台灣/中國的僵固框架,自「全球與時代」的超越性視角思考,是第三家鄉;最後,孫大川期許堅持思維的「超越與信念」,進而改變社會「接住那些被社會規制所邊緣化的人」是第四個家鄉。透過不斷思考、往返這些「家鄉」,共創一個有門有窗的未來,是不再複製階級對立,不同族群可以共存的未來。
孫大川在「台灣可以成為禮物嗎?——文化與政治夾縫中的探索」講座中,討論原住民的「to have」,外在政治環境的議題,他思考台灣的存在對於整個中國、亞洲,甚至全世界的意義。「我們是不是只有兩岸的議題?台灣的存在、台灣現在的發展,到底在哪個脈絡裡面可以成為禮物?」他以自身社會介入與從政經驗,探討原住民在台灣政治變動,本土化過程中,從夾縫中看見契機,力爭改變的過程,包含了正名運動、土地權、姓名權、文化權、自治權等。他也提到,原住民沒有國家的概念,是以部落為中心的社會架構,他以南島族群連結重新想像國家架構以及環境正義議題舉例,由此進一步去思考限制國家慾望,改變國家框架的可能性。
在「我們的四個家鄉:糾結與安頓」論壇中,專長之一為原住民研究的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黃心雅指出,原住民族超越血緣,與其他族民共同的生命經驗,亦討論到語言對於思考的限制,因此提出一個希望可以創建共存語彙辭典的想法。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劉柳書琴提出以「孫大川作為方法」,其在「四鄉論」中闡述的世界觀,審視當代原住民多層次歸屬中的心理歷程和文化探索。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儒賓則表示南島民族、南島語系的想像,對他仍是一個震撼,並且他從身為漢民族重思省思在其中的道德責任。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陳芷凡體認到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家鄉,需要透過許多的行動使得家鄉被看見,例如原住民族作家的書寫,甚至新一代作家的跨域和認同,她引用孫大川的話「這是我的黃昏,是你的黎明」來形容新一代的興起。
中山大學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莫加南以加拿大寄宿學校扼殺當地原住民文化的歷史呼應,此段原本被隱藏的歷史,直到2009年加拿大組建真相和解委員會,才有機會重見天日,莫加南反思:「倘若對於第一個家鄉所真實發生的事情不知情,隨即產生盲點, 也產生強烈的異鄉感」。最後中山文院院長賴錫三感謝孫老師帶來的「禮物」,即對於家鄉的問題意識,他表示:「這『四鄉說』除了涉及孫大川先生個人生命史之外,更關連著多層次的公共意義,對於原住民部落、對於台灣當前社會,甚至對世界史、對人類的未來挑戰,都具有公案性的探討意義。」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