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臺灣原民文化 臺日學生攜手參與魯凱收穫祭
【校責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USR計畫「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長期關注原民文化,結合跨領域課程連結日本千葉大學,超過30多位臺日師生進入屏東縣霧臺鄉,在部落耆老的帶領下,深度學習魯凱族的知識文化,參與魯凱族最重要的年度祭典「收穫祭(Tangidrakakalane)」,共同進行各項傳統祭儀與準備活動,透過實際的體驗過程了解原民慶典儀式背後文化脈絡,同時進行紀錄與思索保存、復振這些文化資產的各種可能。
本次課程透過中山大學西灣學院USR「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進行連結,期望將霧臺打造為開放式的魯凱人文生態博物館,同時協助申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本次活動結合「原住民的環境、經濟與社會」、「地方創生議題探討」等課程,同時媒合日本千葉大學學生來臺共同參與,規劃週末密集式授課,內容涵跨了魯凱文化等先備知識、田野訪談觀察技巧練習,以及由千葉大學教授鈴木雅之分享日本地方振興與復育的相關經驗與做法,最後再搭配霧臺場域的實地踏查與實務參與,讓臺日學生可以交流探討在地經濟、環境永續與觀光旅遊結合的利弊,並深度認識臺灣魯凱族的文化內涵。
課程配合魯凱族年度「收穫祭」,讓場域實務體驗更加豐富精彩,包含參與中山大學小米田的田間管理,體驗農具操作及認識共生作物的生態;協助部落準備收穫祭,並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搗小米與紅藜、脫粒、風篩等技術,從原料開始製作小米食品與釀酒。透過祭典籌備學習魯凱族的傳統四步舞蹈、製作花環頭飾,並體驗魯凱族服與琉璃珠文化,理解「祭典」文化的傳統意義與重要性。祭典當日,臺日師生受邀參與圍舞,體驗部落男性的「刺福球」、女性的「盪鞦韆」與吟唱歌謠,了解華麗的頭飾與舞蹈順序之下,代表的社會地位及文化意涵。
臺日大學合作授課也讓本次參與的學生有了額外收穫,中山學生在過程中面對自己也不太熟悉的部落傳統文化知識,努力轉譯讓日本學生理解,彼此透過不同文化以及語言的交流碰撞,進而產生更多跨領域學習上的成長。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表示,透過本次臺日學生一起上山參與魯凱原民傳統祭儀的過程,學生們深入部落所獲得的知識與價值,面對多元文化能更進一步認識、理解重要性,並埋下對於文化永續保存的種子以及臺日學生友好交流的情誼。
(公共事務組編修)
本次課程透過中山大學西灣學院USR「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原民社會自然文化共構之永續學習」計畫進行連結,期望將霧臺打造為開放式的魯凱人文生態博物館,同時協助申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本次活動結合「原住民的環境、經濟與社會」、「地方創生議題探討」等課程,同時媒合日本千葉大學學生來臺共同參與,規劃週末密集式授課,內容涵跨了魯凱文化等先備知識、田野訪談觀察技巧練習,以及由千葉大學教授鈴木雅之分享日本地方振興與復育的相關經驗與做法,最後再搭配霧臺場域的實地踏查與實務參與,讓臺日學生可以交流探討在地經濟、環境永續與觀光旅遊結合的利弊,並深度認識臺灣魯凱族的文化內涵。
課程配合魯凱族年度「收穫祭」,讓場域實務體驗更加豐富精彩,包含參與中山大學小米田的田間管理,體驗農具操作及認識共生作物的生態;協助部落準備收穫祭,並向部落耆老學習傳統搗小米與紅藜、脫粒、風篩等技術,從原料開始製作小米食品與釀酒。透過祭典籌備學習魯凱族的傳統四步舞蹈、製作花環頭飾,並體驗魯凱族服與琉璃珠文化,理解「祭典」文化的傳統意義與重要性。祭典當日,臺日師生受邀參與圍舞,體驗部落男性的「刺福球」、女性的「盪鞦韆」與吟唱歌謠,了解華麗的頭飾與舞蹈順序之下,代表的社會地位及文化意涵。
臺日大學合作授課也讓本次參與的學生有了額外收穫,中山學生在過程中面對自己也不太熟悉的部落傳統文化知識,努力轉譯讓日本學生理解,彼此透過不同文化以及語言的交流碰撞,進而產生更多跨領域學習上的成長。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表示,透過本次臺日學生一起上山參與魯凱原民傳統祭儀的過程,學生們深入部落所獲得的知識與價值,面對多元文化能更進一步認識、理解重要性,並埋下對於文化永續保存的種子以及臺日學生友好交流的情誼。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