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3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王正中:突破傳統化學瓶頸,完整控制醣合成不是夢

類別:學術研究類
系級:化學系86級、化學系碩士班88級
現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正中現任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研究醣分子化學合成,曾於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2021年他與研究團隊開發軟體,結合AI機器學習、統計分析和化學合成技術預測醣鏈結反應,大幅提升醣合成效率,對醣類疫苗與藥物研發具重大貢獻。多次受邀至日本、美國及歐洲等地進行演講,2024年榮獲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校責中心提供】「不覺得化學合成很像組樂高嗎?」王正中為臺灣頂尖醣化學專家,在中研院從事醣合成研究15年,期間多次受邀至國際重要會議演講。在他的眼中,研究有機合成化學就像組裝模型玩具,有趣得令人著迷。回想當初大學放榜得知錄取化學系時,他坦言當時內心其實有些掙扎,甚至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因為跟電機系、機械系等科系比起來,化學系相較之下冷門許多。好在有他的國中理化老師鼓勵:「不要只看眼前,你現在怎麼知道五、六年後的就業市場走向和你到時候的想法?」這句話點醒了他,令王正中決心在中山化學系努力學習,也在不斷學習中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一路從中山化學系到研究所,跟隨指導教授周金興老師在有機化學領域從事研究。

碩士班畢業後,王正中在大兩屆的學長、現高雄醫學大學醫藥暨應用化學系教授張夢揚的鼓勵下進入中央研究院擔任國防役研究助理。因緣際會之下王正中攻讀博士學位時遇到了恩師、現中研院院士洪上程,在洪老師的孜孜教導下,讓王正中博士班的學術訓練更為扎實穩健,也引領他從此走上醣化學的研究之路。王正中表示,洪老師是臺灣醣化學領域的先驅者之一,以前在學校雖有所涉獵,但合成過程比所學更為複雜,一開始很多地方不熟悉,洪老師卻願意耐心指導、示範。「洪老師對研究相當嚴謹,凡事按部就班,讓我學習到很多。」

有了洪院士的指導加上認真學習,在擔任中研院研究助理的前三個月,王正中就發表了三篇文章,研究實力令洪老師讚賞有加,甚至到中山大學演講時當面對周金興教授誇獎他。國防役期間王正中繼續在中研院攻讀博士學位,隨後前往瑞士與德國繼續為期兩年的博士後研究,並於2010年回到中研院化學所貢獻所長。目前他以不同的角度專注於醣化學研究,致力發展全新方法簡化醣分子的合成,亮眼成果引起全球學界矚目。

「很多場合都需要英文跟別人溝通,當大家研究實力都差不多,英文好的學生就有更多機會。」王正中提及在歐洲從事博士後研究的經驗,語言雖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忽略。譬如他在瑞士與德國從事博後研究的指導老師,就是靠著自己毛遂自薦而來。至於國內外的學術環境,他認為差異不大,反而是國外學生的求學態度有相當大的不同。他觀察臺灣學生的優點是刻苦耐勞,但心態上較為被動,常等著老師給指示;國外學生的研究底子或許不夠扎實,但很有想法,不怕犯錯。也因此,他認為做研究需要認真也要積極主動,因此鼓勵中山學弟妹,在學習與研究的路上除了努力於知識汲取,訓練自己主動靈活思考也非常重要。

提及未來的研究目標,他最大的心願是簡化醣合成流程,藉此吸引更多人才與資源投入醣類藥物的研發。這個願景看似簡單,實際上由於有機化學學理上的限制,卻是困擾醣科學發展數十年的瓶頸。王正中解釋,由於醣分子合成需考慮的反應物多、環境變因複雜,耗上數月、數年都有可能,一旦失敗就得重頭來過。「一比較就知道,市售藥物的合成理想上需要控制在5個步驟內,才有辦法商業和普及化;但多醣的合成動輒需要多達30、40個步驟,中途的醣鏈結反應的立體化學更是難以控制。」曠日廢時加上不夠穩定,導致醣類藥物的研究目前仍不成熟。慶幸的是近年王正中和研究團隊利用AI機器學習和統計學,成功開發GlycoComputer平臺,可以透過演算法輔助篩選成功率高的合成路徑,突破過去只能依賴經驗或盲目摸索的缺點,有效簡化合成流程;此外它還可以減少化學藥物浪費與汙染,達到永續綠色化學的目標。 

面對迢迢研究之路,嚐到挫敗的日子遠比成功來得多,如何避免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失去熱情?王正中分享兩個心得:一是保持正向樂觀,秘訣就是從日常微小事物中汲取成就感。「今天把一個原來不懂的問題解開,或是看見指導的學生進步了,都可以讓我很開心。」另一個則是維持規律運動,因為學術工作有時候確實枯燥,研究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透過良好運動習慣,一來可以轉移注意力,二來還能紓解壓力,「當然最重要是身體健康!」王正中笑道。

目前王正中除了專注於研究,也是中研院國際研究生學程(Taiwan International Graduate Program)化學生物與分子生物物理(CBMB)學程召集人,他期盼將自身經驗回饋給年輕學者,為臺灣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人才。王正中表示,可以理解很多學生在生涯規劃時,都會以「有名氣」的學校為優先,他的想法卻不太一樣,「難道在第一志願就能保證成功,最後一個志願就注定失敗嗎?」關鍵在「是否喜歡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找到喜歡的志業就要全力以赴;真的不喜歡的就該早日下定決心轉換跑道。他最後勉勵中山學弟妹,「沒有所謂最好的選擇,只有選擇後盡力做到最好」。這也是他之所以能突破醣化學框架、開創新局的重要關鍵。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