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跨文化講堂談共生人文學 國際漢學平台探問東亞視角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國際漢學平台舉辦「思想風雲在中山」跨文化講堂,系列活動邀請韓國延世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白永瑞分享2場講座、1場著作研讀會以及1場訪問座談。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也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楊儒賓、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王智明、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兼副院長方志恒、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仁豪、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研究中心主任莫加南等校內、外學者齊聚相談,激盪跨國、跨文化思想火花。

白永瑞以「大變局時代的共生人文學:以東亞文明為視角」為題開啟討論,闡釋何謂「共生人文學」,他將「共生」理解為「co-becoming」,意思是「共同生成、共同變化」。而人文學是一種統合的科學,「人文精神的本質是對當下的批判和人文角度的介入」,是「兼具用過去時態撰寫的學術性質,以及體現人性的現在時態的實踐。」他重新賦予「共生人文學」雙重含義:既是各個學科「共同生成、共同變化」的學問,也是引領人類和非人類乃至整個生物圈「共同生成、共同變化」的學問。

白永瑞期待人文學「知識活動家」們能夠培養「傾聽的力量」,這種「力量」具備思考、揀選、分析資訊與提出準確問題的能力,成為在巨大變革的路口引領我們尋找另一種普遍文明「共生人文學」的動力。為此,更有賴「社會靈性」的提升,「社會靈性」旨在超越自我,從內在改變對待生活的方式和修養(非宗教制度的)靈性,是同時改變個人生活和社會品質的相互過程。

同場與談人也分別就自身經驗探問「東亞」視角。中研院歐美所副所長王智明即指出,白永瑞教授所倡「共生人文學」,其中訴說與傾聽的力量,完整生命/靈性和諧的樣態,為受限於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邏輯的現狀提出深刻的理解;中山大學社科院副院長方志恒與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仁豪,也分別自個人旅外經驗與國際政治局勢切入,對話於「共生人文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回應,「共生人文學」不只關心區域,全球化的物類危機也是共生的危機,他提出傾聽的重要,知識行動家不能缺乏覺察的修養,必須重提原來人類內修的「社會靈性」,將治人治己的思考重新定義,由社會人文學進展到共生人文學。

在「東亞知識分子的亞洲觀與相互認識:以史為鑒」講座中,白永瑞重探自身多年來建構的「東亞視角」論著,作為「實踐性的、有時效」的概念,為局勢論和文明論層面激發變革理論的活力,投入努力,其能量的基礎來源就是韓國(韓半島)當地。而中研院士楊儒賓則以「再思西方的超克」為思考支點,透過日本近代哲學家島田虔次和溝口雄三論著為參照,展開對話,並且肯定白永瑞教授「在混合的語境中,尋找雙向批判與雙向成全的路途。」

白永瑞談到自身投入並建構「東亞」論述、研究已逾卅年,以「全球本土-東亞論述」作為前進的指標,面對文明大轉型的關鍵時期,以「東亞」作為視角、「韓國-東亞-世界」為軌跡,其文明資源與歷史經驗十分重要,他反思:「東亞論述的流行或許已經過去,但未及消亡的時刻,自下而上的實質性推進工作在等著我們執行,所以,我可以很明確地說:『目前仍然需要東亞。』」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