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共學‧實踐計畫核心講座 劇藝系師生泰國移地教學分享

【劇藝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舉辦「共學‧實踐計畫-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共學群」核心系列講座,邀請中山劇藝系副教授許仁豪、杜思慧、康尹貞、高雄醫學大學人文與藝術教育中心副教授黃淑玲及中山劇藝系學生,分享赴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移地教學的收穫與心得。

劇藝系開設跨文化表演研究課程規劃至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移地教學,為期兩周、每日五小時密集課程,透過參訪、工作坊等方式,帶領師生了解泰國文學與表演藝術,並在過程中與在地傳統藝術家學習。

中山劇藝系大二郭庭懿介紹泰國的文化,分為建築、飲食習慣、藝術、宗教等四個主題,以人文層面分享在泰國的所見所聞。身為設計組的郭庭懿提到,在這次移地教學中,除了觀察到許多與臺灣不同的風土⺠情外,在工作坊接觸到的泰國傳統戲劇文化,讓自己跨出設計組的領域,其中學習到的表演技巧,也給她許多服裝、舞臺設計上的靈感及思考方向。

劇藝系三年級的邱筠淇與碩二的李塻然則分享移地教學時,在課堂中發表有關臺泰兩地貧富差距的觀察。由於參訪時看見泰國都市的繁榮景象,讓他們對隱藏在這繁華背後的貧富差距問題產生好奇,因此學生們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當地人對泰國貧富差距及基本薪資的想法,藉由了解泰國現況去探討經濟不平衡的問題;同時,他們也在移地教學的課堂中詢問臺灣學生們「覺得在臺灣的貧富差距很嚴重嗎?」、「臺灣的基本薪資是否符合預期?」等問題。

李塻然說,希望能透過此次對泰國貧富差距的觀察,結合在劇場裡學到的身體開發,讓這種議題性較強的觀點能夠融入到藝術創作裡,並嘗試將創作意識挹注到文字中,該如何去完成,正是回國後的首要任務。

黃淑玲承接學生們對於泰國貧富差距的觀察,「泰國是一個看起來很繁華,同時參雜著破落,卻又可以從中發現驚喜的地方。」若是沒有進行移地教學,很難能清楚地感受到當地貧富差距與文化帶來的衝擊。透過實地探訪探索泰國的文化、與在地藝術家進行工作坊,諸如此類的身體經驗,是在教室上課無法取代,跨國界、跨文化、跨領域層次的學習。

杜思慧提到本次移地教學的重點之一,正是讓學生們思考「自己是從哪個地方來?」及「探索自身的身體質感」。尤其對劇藝系表導組的學生來說,「身體質感與認識自我」十分重要。因此當她看到學生在移地教學課堂中,跟著在地藝術家學習泰國傳統舞蹈時,感悟頗深。期許學生能透過本次旅程了解身體質感的重要性,且實踐在執行上,讓移地教學的意義變得更加值得與珍貴。

康尹貞則分享自己到泰國參訪後,對於當地傳統偶戲配樂的觀察。當地傳統偶戲通常配有現場演奏的樂師,因泰國傳統文化根底深厚,才能讓這些文化藝術能被傳承下來。對比臺灣現況,傳統野臺戲大多因生存、節省人力成本等問題,將配樂改為播放錄音,或被一至兩人即可操作的電子鑼鼓、電子弦樂器所取代。此對比雖說較為可惜,卻同時也讓她反思,傳統的深厚是否會變成一種包袱,在其他層面阻礙著創新?

「傳統表演藝術如何面對現代變化?」是劇藝系十分重要的教學主題之一。許仁豪表示希望學生在回國後,能將觀察到的問題、收穫融入實踐學習中。也期許未來能有與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戲劇系更深度、長期的合作與交流,為兩國的藝術文化帶來更多的新養分。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