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跨國多元共談 閩語音韻的存古與創新

發佈日期: 2024-09-05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跨文化—共生—國際漢學」潛力國際研究群計畫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情境下,致力於以和平共生為基礎的人文探究與關懷,並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在此主題之下,中文系特別與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合作舉辦「閩語音韻的存古與創新」一日學術工作坊,與會者既有長期關注閩語研究的台灣語言學家,也邀請了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外專家學者,共同針對閩語音韻研究相關議題進行精彩的交流討論,吸引近70名實體與線上參與者共襄盛舉。

閩語是蘊藏豐富歷史語言資訊的漢語語言,不僅疊置多重歷史層次,保存諸多古漢語的音韻特點,更有特殊的創新演變,從而形成其獨特的語言特性。這次學術工作坊聚焦於「閩語音韻」的課題,尤其關注若干音韻演變究竟是存古還是創新?或是藉由創新演變而保留了失落的古音特點?四名主講者皆分享閩語音韻研究的不同角度與方法。

日本愛媛大學秋谷裕幸教授運用細密的歷史比較方法,構擬原始閩語的單元音*u韻;台中教育大學榮退教授洪惟仁則從廣博的地理語言學視角,針對語言變化的本質來討論閩南語音韻、詞彙、語義的存古與創新;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吳瑞文採取嚴謹的詞源探究方法,論證原始閩語中表示味道淡薄的語詞(台語讀為tsiánn)與表示稚嫩、不成熟、人閱歷淺的的語詞(台語讀為tsínn)都來自「漸」詞族;馬來亞大學教授楊迎楹則展現敏銳的社會語言學觀察,調查分析若干閩南語韻類在馬來西亞檳城、馬六甲、巴生的世代差異。各場次講論分別安排特約討論人,包括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沈瑞清、中央大學教授鄭曉峯、臺灣師範大學教授陳筱琪、以及中山大學教授杜佳倫,針對論題進行意見交流與提問討論,引發深刻的思考與回饋。

活動召集人杜佳倫教授表示,本次工作坊除了學者講論,最末場精心安排綜合座談「閩語歷史音韻研究的方法論」,成功引發不同研究方法的交流對話與相互激盪,尤其是原始閩語構擬與歷史層次分析兩種研究角度的精闢見解,著眼點雖有差異,終究共同關心閩語的歷史音韻演變。洪惟仁老師也特別強調運用地理語言學來強化歷史音韻研究的重要面向。希望藉由本次活動展現閩語音韻研究的重要性與豐富性,尤其是歷史音韻方面還有諸多複雜有趣的課題等待探討,鼓勵年輕學子趕緊加入閩語音韻研究的行列。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