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釋界探尋自由 劇藝系攜文學館期末展演
【劇藝系提供】「從科技中解放,回歸真實互動,創造自我與他人的對話空間。」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何怡璉在教學實踐計畫的支持下開設「劇場展演與社會參與」碩士班課程,並與高雄文學館合作舉辦課程期末展演《心釋界-身而為人的能與不能》,內容包含單人表演、靜態展出與一日工作坊,讓參與者們透過不同語彙開啟對話,發現限制也探尋自由的可能。
就讀中山劇藝系的大三學生陳若璇帶來單人表演《限.自》,以「那些讓自己不再跨步的限制」作為創作核心,在與身障者應萬年合作與訪談的過程中回望自己的人生經歷,透過不斷地挖掘發展,譜出一段自我探尋的旅程。其中一位觀眾表示,肢體與空間的意象結合超越語言,與創作者欲傳達的理念非常契合,「看見壓迫、奮鬥最後重獲新生的過程,非常感動。」
中山劇藝系碩一的陳嘉禎的《追逐自由》靜態展則映現身為文字工作者的真實感受與困境,回溯過往創作的劇本與他人給予的評價,抱持著質疑與探究的心態,重新爬梳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參觀者寫下回饋,認為很多事情不一定要有答案,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解讀的方式,「就像有很多不同答案,才會有越來越多可能性。」
同為劇藝碩一的李佩臻和林筱鈞共同策畫《身心覺察肢體工作坊》,邀請與自身精神疾病共處,或關注相關議題的民眾一起參與,透過書寫和繪畫分享個體的生活經驗,並在肢體活動中增進身體的覺察和感受,引導參與者創作發想,運用戲劇的元素在公共空間敘說表演;最後聆聽每位參與者的感受和回饋,開拓更多面向的思考角度與對話空間。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施沛萱分享,在急於奔走的今日社會中,很少有機會好好傾聽身體、心靈所要傳達的訊息,藉由這次的工作坊,彷彿重新跟自己產生連結。而在創作發想中,「我們借用了彼此的眼睛,看見每個人對於情緒的觀點及體驗,並因此了解更不一樣的世界。」
計畫主持人何怡璉表示,從研究生個人的探問出發,以跨域的社會參與提案,組成策展團隊,與高雄文學館合作,讓劇藝藝系學生走進了高雄市,結束後研究生更了解到劇場的核心技術是「同理和聆聽」,正是創造共融和永續的社會所需要的跨域溝通能力,也正是劇場可以提供的重要價值。「劇場展演與社會參與」課程激發學生探究現實世界的背後組成,反思自身如何看待現今人類社會的議題,期望學生在未來也能持續透過參與式藝術與社群共學,走進具挑戰性的社會環境中,以藝術實踐回應自身的探問。
(公共事務組編修)
就讀中山劇藝系的大三學生陳若璇帶來單人表演《限.自》,以「那些讓自己不再跨步的限制」作為創作核心,在與身障者應萬年合作與訪談的過程中回望自己的人生經歷,透過不斷地挖掘發展,譜出一段自我探尋的旅程。其中一位觀眾表示,肢體與空間的意象結合超越語言,與創作者欲傳達的理念非常契合,「看見壓迫、奮鬥最後重獲新生的過程,非常感動。」
中山劇藝系碩一的陳嘉禎的《追逐自由》靜態展則映現身為文字工作者的真實感受與困境,回溯過往創作的劇本與他人給予的評價,抱持著質疑與探究的心態,重新爬梳自身與社會的關係。參觀者寫下回饋,認為很多事情不一定要有答案,不同的視角會有不同解讀的方式,「就像有很多不同答案,才會有越來越多可能性。」
同為劇藝碩一的李佩臻和林筱鈞共同策畫《身心覺察肢體工作坊》,邀請與自身精神疾病共處,或關注相關議題的民眾一起參與,透過書寫和繪畫分享個體的生活經驗,並在肢體活動中增進身體的覺察和感受,引導參與者創作發想,運用戲劇的元素在公共空間敘說表演;最後聆聽每位參與者的感受和回饋,開拓更多面向的思考角度與對話空間。
參與工作坊的學員施沛萱分享,在急於奔走的今日社會中,很少有機會好好傾聽身體、心靈所要傳達的訊息,藉由這次的工作坊,彷彿重新跟自己產生連結。而在創作發想中,「我們借用了彼此的眼睛,看見每個人對於情緒的觀點及體驗,並因此了解更不一樣的世界。」
計畫主持人何怡璉表示,從研究生個人的探問出發,以跨域的社會參與提案,組成策展團隊,與高雄文學館合作,讓劇藝藝系學生走進了高雄市,結束後研究生更了解到劇場的核心技術是「同理和聆聽」,正是創造共融和永續的社會所需要的跨域溝通能力,也正是劇場可以提供的重要價值。「劇場展演與社會參與」課程激發學生探究現實世界的背後組成,反思自身如何看待現今人類社會的議題,期望學生在未來也能持續透過參與式藝術與社群共學,走進具挑戰性的社會環境中,以藝術實踐回應自身的探問。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