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自然書寫 中文思辨課程觀察創作發表

【中文系提供】中山大學中文系「西灣樂讀計畫」整合基礎通識課程「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本學期期末跨班活動「展覽自然:我們的自然觀察創作」以自然書寫為主題,學生透過現場觀察及拍照或各種方式記錄,並結合個人審美經驗、實際觀察呈現。觀察物可以是任一自然物,舉凡山、水、風、土、石、陽光、蟲、鳥等,期望學生經由此次活動,增進對自然的關懷與自然之間的連結、書寫創造和表達等能力。

各班選出代表作進行期末發表,其中可見學生巧思、觀察與各具特色的創作。學生們在觀察自然時,不約而同地選擇以自身出發,觀察離自己最近的各種事物。其中,〈我們的自然觀察創作〉組別觀察不同型態、不同地點的水:晚霞的雲彩、水痕、池塘的水、日本的鴨川、中山海堤所看見的海等。水以各種形態滲入生活中,小組成員靜下心感受水,細細品味水帶給他們的情緒與感受。

另一組別〈親鏡自然〉觀察自然方式深具創意,該組選擇透過人造物「鏡子」作為媒介,以各種主題觀察。例如對比的題材「枯葉/綠葉」,也有相輔相成的主題「海/沙」,也透過鏡子打破距離限制,如「海/天」、「天/樹」,也有人透過一面鏡子構成一幅生命的圖像「枯葉/嫩芽/紅花」。學生透過小小的一面鏡子,以此來觀察這虛幻又真實的鏡中世界。此外還有組別觀察不同地點多變的天空景象,觀察潮汐、海洋、柴山仙人掌碉堡、西子灣壯闊的海洋景象、校園景觀等,都可見學生走入自然,親近自然而仔細觀察,留下紀錄的創作歷程。

許多學生也從生活出發,觀察生活周遭的自然。〈西子灣猴誌〉觀察在校園各個角落的獼猴,書寫出中山學生與猴子相處的日常,藉以表達在創校之初,猴子們早已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與中山共存,成為中山校園的一份子。〈鹽埕浪貓地圖〉的組員則選擇捕捉在鹽埕和學校周遭一帶的浪貓蹤跡,透過觀察和紀錄浪貓,詳細描述每隻貓的外觀和習性之外,組員們也透過這個「尋貓之旅」,開始思考所謂流浪動物的本質,「流浪」和「家」的概念是否只是我們在人類中心的思維之下為其擅自貼上的標籤,藉由此次觀察也提高了自身對流浪動物相關議題的意識。

大海也是熱門主題,〈Beauty of The Ocean〉觀察西子灣美麗的大海,並透過觀察海來自我思考,從中學習。另一組〈漁輝〉選擇實地走訪旗津,書寫夕陽、大海、漁船之間所交織出的景象,並以活潑方式呈現報告。另外還有學生觀察校園中的噴水池和動物生態,或觀察校園水池中的游魚,從不同的視角貼近校園生活的點滴。

許多修課學生表示,不同於過去國高中學習國文時背誦課文、注釋的經驗,在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中,學習到更多關於閱讀、整理重點及書寫的能力,而思辨課豐富的課程活動也帶給學生充實的學期生活。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