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妳一個人 #MeToo運動當事人分享心境
發佈日期:
2024-05-13
房慧貞去年除了公開自己被媒體界大老性騷擾的事件外,也在臉書上協助轉貼許多人受性騷、性侵的經歷,是#MeToo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她指出,多年來,遭到大老性騷的那件經歷只是她和朋友聊天的「談資」、「笑話」,但在#MeToo運動激勵下,她選擇公開揭露後,所承受的壓力卻是外人難以理解的。除了要面對一些認為她只是想紅、想蹭熱度的酸言酸語外,更荒謬與痛苦的是自己名字從此在網路上常與該名騷擾者連結起來。她也從轉貼許多當事者的#MeToo文時,看到網路上各種質疑與反撲,讓貼出者嚇得要躲起來,「因為這世界有強大的惡意」。
「很多#MeToo當事人會把自己的心封緘起來,不想讓人看見。」房慧真指出,如果說影集「人選之人」的台詞「不要就這樣算了」是促成臺灣#MeToo第一階段熱潮的關鍵文眼,第二階段的文眼就是「不想讓妳一個人」,讓更多人願意出面站出來,為自己、為他人發聲。因此她也應一些當事人要求轉發貼文,希望能給予當事人最大的支持。但她也承認「無法用上帝的視角去看每件個案」,有些當事者本身也被「完美受害者」的迷思所影響,選擇性遮掩案情的某些部份,這會影響到她對當事者的信任。目前她也因為一件轉貼分享文而遭到行為人提告妨礙名譽,幸好有臺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等多個民間團體發起的公益律師後援團,免費提供訴訟協助,但過程仍非常煎熬。
與談的導演陳蔚爾也分享自己在公開經歷後,整個人是很崩潰的,除了怕加害者提告、被迫要打公關戰,也怕私事遭加害者運用等。很多#MeToo當事人長期下來的身心靈都出問題,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心理諮商協助。她指出,性騷性侵的背後是權力和控制,加害人經常是各種資源的「掠奪者」,因此#MeToo對於這些濫用權力者給予「社死」(社會性死亡)的反擊,比起冗長且耗費資源的司法管道更能有效獲得正義,但當事人要站出來之前仍應評估各種代價。她也在回答學生提問對加害者的「取消文化」會不會助長所謂鄉民正義時,提醒大家先想想「他取消了多少女孩的人生?」
行傳所教授蕭蘋也參與了這場演講,並且針對傳播媒體在去年#MeToo運動中的表現,詢問兩名講者的看法。曾經擔任多年記者的房慧真直言,慶幸自己在#MeToo爆發時已經不是記者,因為傳統媒體根本跟不上來。許多媒體記者「道貌岸然的自我約束」,不試圖自己發掘答案,而是假平衡地雙方各給50大板,甚至在她的個案中,記者一窩峰轉貼大老的貼文,沒有任何一家媒體來訪問她的說法。陳蔚爾也認為「沒有社群(媒體)就沒有台灣的#MeToo運動」,她自己也是因為貼文獲得大量的轉發和支持而撐得下去。兩名講者都指出這一波波#MeToo浪潮中,包括最近黃子佼二度爆發的性剝削案,依賴的都是許多網紅、自媒體堅持追究的力量。
兩名講者也針對「如何避免自己成為騷擾者」這類常見問題做出回應。陳蔚爾認為這是「假議題」,因為是PUA、性騷、想佔便宜,還是態度誠懇的追求,行為人自己應該最清楚。房慧真則指出臺灣教育仍欠缺情感教育,許多人忽略基本的同理與尊重對方感受;而網路常見的仇女、厭女言論,以及國外新聞也不時出現的「非自願單身者」的仇恨犯罪,是這個世代應當謹慎面對的問題。最後,主持人彭渰雯教授也提醒,#MeToo運動促成了性騷三法的修法,讓職場、校園等各式申訴管道更為健全,未來當事人如果擔心#MeToo公開的風險,也可以選擇體制內申訴,各界也應持續關注性騷擾防治與調查等制度資源是否到位,以及性別平等、情感教育的落實。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