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台車禍死亡機率逾6倍! 聽講共學日本交通改革經驗

發佈日期: 2024-04-26
【公事所提供】台灣交通事故的高頻率與嚴重性,並未因近兩年人本交通意識的崛起而有改善,去(2023)年的車禍死亡人數達3023人,比人口超出台灣五倍多的日本死亡人數(2687人)還多出數百人,亦即台灣人因交通車禍死亡率超過日本6倍多。但是曾經每年交通死亡人數破萬的日本,究竟是怎麼改善的?國立中山大學「公民社會與民主創新共學計畫」與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邀請臉書粉專「我是台灣行人」主編劉亦,以「日台交通體驗與日本交通思想」為題進行演講,希望能借鏡日本經驗,了解交通改革的出路。

台大畢業的劉亦曾經遊學京都大學,除了文學著作專長外,亦致力於為行人路權和交通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的倡議。劉亦先以個人從台北求學多年後,回到中壢老家發現行人無路可走的「文化衝擊」經驗,說明自身如何成為「路權仔」的一份子。他以自身經驗為例,指出在第一次取得汽車駕照後,便發現台灣的駕駛考核體系並不完善。再加上人行道設置不足,私人汽車的路權不斷擴大,到處都有汽機車違規停靠,嚴重影響用路人的視野和安全,以及行人在公共空間的通行權利。

「我們每慢一天,就喪失8條生命、負傷1450人。這都是我們不應該付出的代價」,劉亦點出車禍事故在台灣已然成為了普遍現象,但這絕對不應被「習以為常」。從脊髓損傷者協會的統計資料可看出,台灣每年新增四到五千名脊髓損傷癱瘓患者,其中高達54%的傷害是由車禍所造成,比起二十年前數據高出5倍多,平均受傷年齡27.3歲,更有85.6%因脊椎損傷癱瘓者是男性,深刻影響事故死傷者的家庭。此外,偏遠地區的車禍造成脊髓損傷的機率高於都會地區,「設施、環境決定你的倖存率」,更是國人不應輕忽的交通正義課題。

隨後他向聽眾分享日本在交通安全上的成功經驗,日本於1970年和1992年兩次爆發交通死亡人數超過一萬的「交通戰爭」事件後,開始有「交通權協會」這樣的民間社團成立,引入交通人權的概念與論述,扣連日本憲法當中人民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倡議過程當然也面對許多阻力,像是交通權協會出版《交通權》一書,引入法國思想,列出了交通應有平等性、便利性、經濟性與整合性等四個面向,就有日本人加以批判,認為源自外國的理論未必適用於日本。甚至1991年和歌山地方法院對交通權之主張,也認定依憲法無法予以合理之根據。直至2013年,日本政府才通過交通政策基本法,讓「交通權」在倡議30年後獲得法制層面的實踐。因此,劉亦認為雖然改革是一段漫長的社會說服過程,但透過日本的經驗,他相信只要台灣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一定能夠邁向人本交通的目標。

在演講的尾聲,聽眾踴躍提出問答與回饋。本身於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公事所副教授謝旭昇亦參與問答討論。他指出「移動性」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應當以追求移動的快速和效率為目的,而應思考城市設計和機能,如何減少讓民眾需要以私人運具移動的需求。共同主辦單位高雄市行促會理事長林于凱則強調,台灣已經開始邁步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是速度和策略都有待大家繼續努力,更不應該因為某些既得利益者反對就卻步、妥協。主持人、公事所教授彭渰雯也呼籲大家加入行促會這樣的公民團體,發揮集體的力量促成改變。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